阳痿的发病涉及到全身多系统,往往是心理性与器质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阳痿的肾虚观和肝郁论两大主流观点。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肝肾两脏同属于下焦,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肝肾同源理论是中医的藏象理论,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辨证与治疗。从“肝肾同源”理论出发,将阳痿的肾虚观和肝郁论两主流观点结合,可以更深入地认识阳痿的发病,并指导临床治疗。 1肝肾同源理论的内涵及外延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渊源于《易经》,医学基础根源于《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记载“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成,成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化生肝血,肾是通过髓生养肝,说明了两脏在生理上的密切相关。《灵枢·本神》记载“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肝藏血功能失调或肝血亏虚,则肾精失养导致精伤,说明了肝肾两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后代医家肝肾同源进行了充实与深入,明代医家李中梓提出“乙葵同源,肝肾同治”的理论学说,标志着“肝肾同源”理论体系的形成。 1.1肝肾母子相生,精血互化 肝肾两脏的关系起源于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水生木,水为木之母,肝为木,肾为水,肾为肝之母,肝肾母子关系是肝肾两脏关系的最根本认识。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血肾精共同起源于先天之精,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张氏医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为清血。”肝血为肾精所化生,厥阴必待少阴之精足方能血充气畅,疏泄条达。同时,肝肾精血互化,肾精滋养肝血,则肝血充足,以制肝阳;肝血化生充养肾精,肾精充足,肾之阴阳协调。肝肾两脏生理关系极为密切,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病理上,当一脏亏损时,另一脏也必然导致不足。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二者之阳皆属相火,同源于命门,所以肝阴、肝阳,肾阴、肾阳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肾阴不足,肝失濡养,水不涵木,可导致肝阳偏亢,见眩晕、头痛头胀,急躁易怒等症。若肝火太盛,阳气有余,伤及肾阴,导致肾阴不足,见头晕耳鸣,腰膝疲软,盗汗等症。 1.2肝肾藏泄互用 肾主封藏,肝主疏泄, 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推求师意·梦遗》中进一步提出:“肾为阴,主藏精;肝为阳,主疏泄。” 肾主闭藏,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特征是主蛰守位。肾气封则精气盈满,人体生机旺盛。肾中相火(肾阳)涵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亦不亢逆的作用。肝肾藏泄互用关系是指肝主疏泄与肾主藏精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1.3肝肾经络相交通并共同隶属于奇经 肝肾两脏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内经》提出:“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均循行于身体内侧,在经脉循行联系密切,交会于三阴交和任脉的关元、中极穴间接联系。肝肾又和奇经八脉密切相关,肝肾同隶属于奇经。同时,胞胎为肝肾所主, 冲任督三脉均起胞中,所以又有“八脉隶于肝肾”之说。 2阳痿与肝的关系 《灵枢·经筋》记载: “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 结于阴器, 络诸筋”;《灵枢· 经脉》记载:“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 入毛中,过阴器, 抵小腹,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其别者, 径胫上睾, 结于茎”。故有“肝司阴器”之说。肝主藏血, 宗筋的正常勃起, 有赖肝血下注于宗筋。若肝血瘀滞或肝血不足不能下达于宗筋, 则宗筋勃起不能而致痿。肝主疏泄,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气机调畅,男子**藏泻有度,排泄通畅,气血下达于宗筋,则勃起自如;疏泄不及,气机郁滞,气血不能下达于宗筋,则宗筋失充勃起不能。疏泄太过,则扰动精室,男子阳事易兴、早泄、遗精等。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源流》中记载的:“又有失志之人, 抑郁伤肝, 肝木不能疏达, 亦致阴痿不起”。勃起以宗筋为体,以气血为用,肝血充盈是**勃起的基础, 肝气条达充盛是**勃起的动力,宗筋勃起之阳以宗筋之阴血为基础。与此同时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全身气机条达, 则情志活动条畅。若肝气郁结、情绪不畅常致**降低。所以, 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对保持适度的**起重要作用 。因此说阳痿的发病与肝密切相关。 3阳痿与肾的关系 《灵枢·经筋》提出:“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与足太阳之筋合。”;《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从经络循行来看,肾与阴器的关系密切。肾藏精,主生长与生殖,内寄元阴元阳,命门少火根于肾,“男子者,众阳所归,常居于燥,阳气游动,强力施泄,则成虚损损伤之病”。命门少火的温养,宗筋勃起的首要前提;命门火衰,宗筋失于温煦,导致阳痿。与男性生殖功能密切相关的天癸,是肾精充盈到一定程度上产生的,是相火发生的根源,而相火是启动人类**及宗筋勃起的源动力,肾精亏虚,天癸不至,出现阳痿。可以说性事的完成是以肾之功能为基础,以五脏之功能的协调运转为关键,以经络宗筋为勃起之通道。因此说阳痿的发病与肾密切相关。 4从肝肾同源理论认识阳痿的发病 4.1阳痿发病的中医学认识 古代医家多将阳痿的发病责之于肾,即认为阳痿主要是房劳伤肾, 肾阳亏虚,以温补肾阳为主。近些年,国内学者通过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房劳伤已不在阳痿的主要病因,肝郁气滞、情志不畅,在阳痿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不良生活习惯也不可忽视, 实证多见, 虚症少见,发病脏腑以肝肾为中心而涉及五脏。肝肾同源, 母子相生,精血互化,藏泄互用,共同维持宗筋正常的生理功能。二者在阳痿的发病中关系密切,所愿不遂,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日久及肾,导致肾气亏虚或肾精耗损;年老体衰或疾病日久,肾精气两亏,导致肝主疏泄或藏血功能失司。同时,气血是宗筋勃起的物质基础,无论是肝郁,还是肾虚都会影响到气血运行,导致血瘀的出现,从而发生宗筋弛缓, 酿成阳痿。因此,阳痿的最基本的病机可以归结为肝郁肾虚血瘀,其中肝郁是主要的病机特点,肾虚是主要的病机趋势,血瘀是终极病机 。 4.2阳痿发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社会, 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强烈,社会和工作压力大,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 精神紧张, 情志不畅,出现因肝郁致痿。“恐伤肾”,我们可以把这些不良精神**等同于慢性惊恐。长时间的慢性惊恐可以导致肾虚,即肝郁导致肾虚。同时非情志因素,例如夫妻关系不和、性知识的缺乏、年老、慢病等因素导致阳痿后也多出现情志抑郁不舒而发生因痿致郁。不论是“因郁致痿”还是“因痿致郁”,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阳痿的发病复杂化,例如我们临床上常见到的混合性阳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过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精神**可导致大脑皮质、皮质下高级中枢及脊髓低级中枢功能紊乱,失去正常整合、协调作用,大脑皮质对性兴奋抑制加强,导致男性性激素水平下降,引起**减退及勃起功能障碍,由心性阳痿导致器质性阳痿。补肾中药通过对性腺轴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男性睾酮的分泌,从而达到补肾的效果。而睾酮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人体抗压能力,提高竞争力,增强自信,进而改善不良情绪的影响。另有研究证明,疏肝解郁药物可以有效改善肝郁症状,并可提高肝郁患者性激素水平。因而,疏肝法不但可以改善患者肝郁症状,还可通过提高男性睾酮水平,达到补肾的作用。 5“肝肾同治”是治疗阳痿的基本法则 肝郁肾虚血瘀为阳痿的基本病机,治疗时以疏肝补肾活血为主。兼湿热者佐以清热利湿,兼气血亏虚者佐以益气养血,兼寒凝者佐以温阳散寒。同时又要注重年龄因素,中青年时期以肝郁血瘀为主,肾虚次之;老年时期以肾虚血瘀为主,而肝郁次之。临床治疗时,要谨守病机,辨病与辨证,辨证与辨症相结,做到知常达变,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5.1疏肝解郁,补肾活血 常见于中青年患者,病程较短,阳痿伴见情绪抑郁,喜叹息,胁肋胀闷,口苦咽干,舌红苔白,脉弦。方用逍遥散加味。常用药物:柴胡、白芍、淫羊藿、熟地黄、水蛭、三七、远志等。柴胡、白芍相配,一散一敛,使肝气得舒,肝血得补,为解肝郁之主药;熟地黄补肾填精,滋水涵木;淫羊藿补肾助阳;水蛭、三七活血化瘀通络;远志强志起痿。全方共奏疏肝解郁,补肾活血之效。 5.2温肾助阳,疏肝活血 多见于老年患者,病程较长,阳痿伴见**淡漠,腰膝酸痛,倦怠乏力、四末不温,畏寒怕冷,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或水滑,脉沉细。方用右归丸加减。常用药物:肉桂、鹿角胶、熟地、山萸肉、淫羊藿、巴戟天、柴胡、白蒺藜、三七、地龙等。肉桂、鹿角胶为君药,温补肾阳,填精补髓;熟地黄、山萸肉滋阴益肾补肝,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意;淫羊藿、巴戟天,温补命门之火;柴胡、白蒺藜疏肝解郁;三七、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全方共奏温肾助阳,疏肝活血之效。 5.3养阴清热,疏肝活血 阳痿伴见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神疲口燥,遗精早泄。舌红少津,脉细数。方用左归丸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芍药、当归、郁金、薄荷、水蛭等。方用熟地之补肾为君,滋水涵木;山茱之补肝为臣;配以枸杞补精,芍药、当归补血,精血互化;菟丝补肾中之气;郁金、薄荷疏肝清热;水蛭通络活血。全方共奏养阴清热,疏肝活血之效。 6小结 阳痿的发病是以肝肾两脏为中心,肝肾同源理论揭示肝肾两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由于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在临床治疗肝病与肾病必当二者兼顾,即肝血虚,补养肝血亦当填补肾精;肾精不足,补益肾精亦当滋养肝血。又如肝阳上亢往往是阴不足而致,故平肝潜阳,亦当滋补肾阴。只有二者兼顾才能使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生理活动。另外,阳痿的病因繁多,病机复杂,阴阳气血津液亏损,气滞、血瘀、痰浊、寒凝、湿热等病邪,皆可致宗筋失于濡养,或精气血不能畅达。临证论治当辨病辨证,或虚实、或寒热。还应从患者体质、原发疾病、发病时间、年龄、病程以及治疗经过等众多因素去分析探究,给予综合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