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药房网

仁和药房网 门户 家庭常备 儿科用药 查看内容

儿童用药都有些什么特点?

2019-7-2 09:58| 发布者: 天下第十三| 查看: 2730| 评论: 0

摘要: 小儿胃酸度相对较低,胃排空时间较快。‚肌肉注射。由于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肌肉纤维软弱,故油脂类药物难以吸收,易造成局部非化脓性炎症,另外,由于局部肌肉收缩力、血流量、肌肉容量少,故肌注后药物吸收不佳。 ...
  儿童药效学方面的改变  由于儿童生理解剖方面的特点,可引起药效学方面的差异。

   (1)药酶活性不足引起的药效学改变。儿童的肝药酶活性不足,一些需经肝药酶代谢的药物,可因药酶活性不足导致药物毒性增加。‚儿童的葡萄糖醛酸酶活性不高,故胆红素代谢慢,大量的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当应用一些与血浆蛋白结合力更高的药物,能将胆红素从结合部位置换出来,使血浆中游离胆红素浓度急剧增加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或胆红素脑病。故应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力强的药物。

 (2)新生儿、婴幼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活性低,本身有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症的倾向。使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更可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

 (3)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其胆碱能神经与肾上腺素能神经调节不平衡,血-脑脊液屏障不成熟,对各类药物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反应,有的药物影响智力发育。

 (4)小儿肠管道相对较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通透性高,吸收率高,药物过量易引起毒副反应。

 (5)小儿肾对水、电解质平衡调节功能差,对影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药物特别敏感。同时,新生儿、婴幼儿泌尿系统不成熟,易受药物伤害。

 (6)儿童正在生长发育时期,一些含激素类药物对小儿生长发育有影响。

 (7)其他应注意:高乳汁分泌的药物,可影响乳儿。‚小儿对外用药物吸收多可能引起中毒。ƒ某些药物在儿科的使用目的与成人不同。

  儿童药动学方面的改变

 (1)吸收:口服。吸收程度取决于胃酸度、胃排空时间和病理状态,小儿胃酸度相对较低,胃排空时间较快。
  肌肉注射。由于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肌肉纤维软弱,故油脂类药物难以吸收,易造成局部非化脓性炎症,另外,由于局部肌肉收缩力、血流量、肌肉容量少,故肌注后药物吸收不佳。
  皮下注射。由于小儿皮下脂肪少,且易发生感染,吸收注射容量有限,故皮下注射不宜采用。

 (2)分布:小儿体液量比成人多,其间质液比例亦相对较大,故药物在体液内分布相对较多,应用剂量相对较大。

 (3)蛋白结合率:小儿药物的蛋白质结合率比成人低,其主要原因如下。血浆蛋白水平较成人低;‚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差;ƒ小儿特别是婴幼儿由于肾泌氨排氢作用较弱,血pH偏低,常影响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

 (4)代谢:小儿年龄越小,各种酶活性较低或缺乏,使代谢减慢,易致药物在体内蓄积。

 (5)排泄:排泄直接与肾脏功能的完善与否有关,年龄越小,肾脏滤过及浓缩、排泄功能越不完善,特别是早产儿,故药物剂量和用药间隔都要改变。

  儿童用药的一般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症,精心挑选药物: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方面比较娇嫩,组织器官尚不成熟,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极弱。因此,选择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精心挑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尽可能少用或不用。

 (2)根据儿童特点,选择给药途径:口服给药为首选,但要注意食物的影响;肌注给药要充分考虑注射部位的吸收状况,避免局部结块、坏死;静脉注射虽然吸收完全,但易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安全因素;对儿童,栓剂和灌肠剂不失为一种较安全的剂型,但目前品种较少;儿童皮肤吸收较好,然而敏感性较高,不宜使用含有刺激性较大的品种。

 (3)根据儿童不同阶段,严格掌握用药剂量: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体重逐步增加,组织器官逐步成熟,功能逐步完善,用药剂量应相应改变。

 (4)根据儿童生理特点,注意给药方法:儿童给药,应因势力导。根据儿童年龄不同阶段和自主能力,采取适当的方法。特别是口服给药要防止呕吐,切不能硬灌,以防意外。

 (5)由于儿童应激能力较差,较敏感,极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仁和药房网(仁和网上药店)线上展示,线下实体药店供货配送,正品保证,买药就上仁和药房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金牌药师
  • 咨询

    李药师

    从业15年,擅长内科常见病、慢病用药及中医药问题咨询。
关注我们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号
  • 小程序
仁和药房网首页| 关于本站| 荣誉证书| 媒休报道|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