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变化,在门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主诉咽部异物感、咽干、咽痒、灼热感、咽痛、口臭、口苦、长期声嘶等,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咽喉部黏膜充血肿胀。追问病史,患者常常有肠胃功能差,胃胀、打嗝、反酸等症状。其实这就是咽喉反流性疾病,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关于咽喉反流性疾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咽喉反流性疾病,简称LP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咽喉部异物感、持续清嗓、声嘶、发音疲劳、咽喉疼痛、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喉痉挛、哮喘等症状,以及声带后连合区域黏膜增生、肥厚,声带弥漫性充血、水肿,严重时出现肉芽肿、喉室消失、声门下狭窄等喉部体征。咽喉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包括鼻腔、口腔、咽、喉、气管、肺等)的现象。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中,与咽喉反流相关的患者达15%,成人发病率可达到35%。 诊断依据 24h喉咽食管pH(或阻抗-pH)监测和咽部pH监测(DX-pH)是目前客观诊断手段。 24h喉咽食管pH(或阻抗-pH)监测诊断指标:24 h咽喉酸反流事件≥3次或喉咽部pH值<4总时间≥1%或24 h内喉咽反流面积指数(RAI)>6.3即可诊断。 咽部pH监测(DX-pH)诊断指标:直立位时Ryan指数>9.41和/或卧位时>6.79即可诊断。 胃镜检查对LPR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食管测压有助于查找LPRD的致病原因,对诊断和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咽喉反流性疾病与哪些疾病相关 目前已证实,多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与反流相关,如:急慢性咽喉炎、任克水肿、声带小结、声带息肉、接触性肉芽肿、声带白斑、喉和或声门下狭窄、阵发性喉痉挛、喉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咽喉反流与喉接触性肉芽肿的关系 喉接触性肉芽肿是一种良性疾病,因喉组织受损伤后声带黏膜发生溃疡形成接触性溃疡,或组织增生堆积形成的肉芽组织喉接触性肉芽肿的发病率约占嗓音疾病的 0.9%-2.7%,病因包括反流、插管创伤、用嗓过度。其中肉芽肿患者发生胃酸反流的比例更高。 咽喉反流与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关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以睡眠时反复出现上气道塌陷阻塞,导致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为特征,与非OSAHS相比,OSAHS患者中(GERD)与夜间病理性酸反流显著增加。 咽喉反流性疾病有哪些危害? 咽喉反流性疾病极大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1)癌前病变:咽喉反流可能是喉癌前病变和喉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2)咽喉反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咽喉反流增加喉癌风险。反流性疾病患者发生喉癌的风险至少是对照人群的2倍。 4)胃酸的慢性重复性的化学刺激导致咽喉黏膜的损伤和改变。 哪些人更容易出现咽喉反流性疾病 咽喉反流性疾病与以下不良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吸烟、高脂饮食、辛辣饮食、进食过饱、便秘等。 吸烟、进食过饱、便秘等与咽喉反流关系最为密切 咽喉反流性疾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咽喉和嗓音的异常:咽喉部异物感、持续清嗓、声音嘶哑、发声疲劳、咽喉疼痛、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喉痉挛、哮喘等。大部分的患者并没有烧心的症状。 咽喉反流性疾病如何治疗? 一般治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内科治疗: 抑酸治疗是最常用的内科治疗方法。目前首选药物为PPI,其他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促胃肠动力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抑酸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目前首选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对咽喉的直接损伤,阻滞炎症反应过程 促进组织修复:使损伤的组织pH接近中性以利于上皮的修复,恢复机体的抗反流防御功能。必要时加用促胃肠动力剂。 外科治疗: 如果积极内科药物治疗有效,但停药后反复复发的患者,或因酸反流所致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持续存在时,可考虑行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张力的外科治疗。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抑酸治疗、促胃动力治疗相结合的内科治疗。 应注意纠正哪些生活及饮食习惯? 减肥 戒烟和戒酒 尽量避免巧克力、脂肪、柑橘类水果、碳酸饮料、番茄酱、红酒和咖啡的摄入。 避免在睡前1-2小时吃东西,如果在进食后直立位1-2小时,将极大减少胃内的食物和胃酸反流回食道腐蚀您的喉部组织。 研究推荐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调整 根据英国一家地区医院的治疗经验,改变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对于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管理尤为有效。 服药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质子泵抑制剂,标准剂量,每天2次,饭前30-60min服用,早晚各一粒。 定期复查,至少坚持用药8周,8周后评估治疗效果,有效者继续用药,无效者建议24小时PH监测,进一步明确诊断或除外诊断。 仁和药房网(仁和网上药店)线上交易,线下实体药店供货配送,100%正品保证,买药就上仁和药房网!
|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