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药房网

查看: 32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留学生心理问题渐重

[复制链接]

107

主题

114

帖子

76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2-5 15:0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日前在京发布。据统计,2000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只有3.9万人,到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增加了近14倍。


    留学生的心理健康过去鲜少被人关注。最近,美国高校接连传出中国留学生不堪忧郁结束生命,这让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浮出水面。专家发现,中国留学生的猝死案例以及精神忧郁案例,呈现人数多、年龄层低、逐渐增加的趋势。


    1.开启新生活 却游走忧郁边缘


    说起留学,外界的第一印象多是“开启新生活、结交新朋友的振奋之旅”。但在接触新鲜事物之余,在海外学习生活也充满巨大挑战,而在这些挑战的共同作用下,有时可能会发展成不自知的忧郁症。


    乔治·华盛顿大学会计专业研一学生周同学坦言,她大学四年在加州度过,起初的两年非常“难熬”。她说:“一开始,我不仅要面对语言和学业压力,同时想到父母花了高昂费用送我来美国学习、生活,如果自己学得不好,难免觉得对不住他们。”事实上,即便周同学的英语在中国同龄人中算优秀,但刚来美国时仍会面临“小错”和文化差异,这导致她交起朋友来“犹犹豫豫”。“那时候我很容易感到孤独或者压力大,但另一方面我又很愧疚自己对不起父母,觉得自己做得不好,令他们白花钱。”


    乔治·华盛顿大学曾对在校的4067位国际学生做过调查,发现学业压力、与同学社交困难、说好英语和适应美国文化,是留学生最担忧的挑战。再加上美国不同于他国的“以学生为本”教育体系,留学生可能会出现睡眠不足、财务压力大、严重忧郁甚至轻生的状况。久而久之,他们也不再与父母联系或更新自己的情况。


    麻州总医院“留学生行为健康中心”的医师刘立说,比较中美文化,中国尊重权威,美国注重个体和鼓励挑战。中国人有永远争取第一的文化,重选择的美国人则偏属“自助餐文化”。中国人经常身负家庭和父母期许的责任;美国人则是管好自己就好。各种年龄层的中国留学生因文化差异、生活适应等导致的心理煎熬、精神疾病问题已经逐一显现。麻省理工学院一名中国留学生来自国内名校。在麻省理工学院修读博士学位,不仅得应付沉重的课业和研究压力,还要负责教授分派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他忙碌不堪、压力过重,晚上睡不着觉,又担心清晨无法早起去实验室,于是喝酒助眠。长期下来,身体受伤,几乎酒精中毒,还出现行为怪异现象。


    刘立指出,该名学生在承受太多无法负荷的工作时,就应与教授会谈,寻求解决办法。担负过多,又闷不吭声,不知以对话解决问题,结果身心都受到伤害。


    2.小留学生 难融入美国社会


    美国私立高中的中国小留学生愈来愈多,有关问题也引起重视。麻州总医院“留学生行为健康中心”医师刘立、杨世贤、陈志佳,及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中美教育和文化中心创始人伍育贤等人曾受邀在麻州十所私校联合举办的“美国亚裔脚步”会议中研讨中国小留学生问题。


    一名刚从中国到美国念住宿私校的男孩,不了解美国民俗文化,也有独生子口无遮拦,或许还有一些为引起注意而耍酷的心理,在宿舍玩电子游戏时,他对游戏机叫着“我要杀掉你这个美女”,被美国同学报告校方。学校在检查他的行囊时还真搜出一把小刀,立刻以“危及社区”的理由,将其逐出校门。


    还有名原本就有心理疾病的初三中国小留学生,带上一年的药量来美念私校。不谙美国文化的家长觉得精神疾病有碍面子,叮嘱儿子不要让人知道。但他服用药品的事终究被校方发现,由于违反入学登记表上诚实填报的规则,按合同,被学校开除,刚缴的学费一分未退。之后,家长找人协调、转校后也未成功适应,后决定返回中国读书。这次留学经历搞得孩子焦头烂额、身心俱疲,还白白损失了10万美元。


    现在更加流行的是中国妈妈带着读中小学的孩子到美国念书,爸爸留在国内工作。陪读妈妈们自组微信群,相互取暖,也一同“瞎子摸象”、“外行指导外行”。妈妈如此,孩子们也抱成一团,融不进美国社会。刘立说,这已成为一个愈来愈常见、也蕴藏着隐忧的社区现象。


    2015年,刘立曾受邀在上海“新东方”面对500名有意出国留学的中学生演讲。她认为,中学生到美留学挑战非常大,冒险度高。许多中国家长抱持“花钱就能搞定”的心态,事实上,多考量面对严重挑战的孩子才是重点。她不建议中国学子到美国当小留学生,若要低年龄就出国留学,必须为适应文化差异、沟通对话做好准备。目前,以中国留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麻州总医院“留学生行为健康中心”,准备以研究、宣导、教育等方式关注应对这个正在涌现的新群体。


    3.文化差异大 心理压力更大


    在刘立和麻州总医院精神医师陈志佳共同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紧张、沮丧和**会影响所有文化背景的大学学生,但中国留学生面对四个独特的心理挑战,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来自父母期望的压力。许多传统中国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距离比西方亲子间的心理距离要小。孩子被期望能够实现父母的期望,有时这个期望非常苛刻。中国学生经常体验到巨大的外部压力,为了成功不惜任何代价,当孩子们由于在兴趣爱好上或能力上不匹配而不能满足这些期望时,可能导致毁灭性的结果。


    面子和耻辱。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羞耻为基础,来规范个人行为,并维护社会和谐。在美国,中国**社区的集体主义和亲密本性,使保存脸面更显重要。长辈试图通过与其他孩子的比较,**子女更加努力,但也加剧竞争和压力。有研究发现,羞耻感是产生**念头和行为的因素之一。


    文化冲突。中国留学生一直被灌输勤能补拙的理念,强调辛勤工作是成功的主要前提,而“成功”的定义又非常狭窄。他们在中学要当社团会长、乐团首席,进名校大学、念着名学科等。许多进入大学后的中国学生发现自己准备不足,不能满足西方期望的独立思考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导致压力和自我怀疑。


    自我认知的形成。许多被过度保护的中国孩子进入大学后才首度体验独立、面对多元。他们意识到自身不同于西方价值的特性,而有摆脱孝顺听话形象、与父母发生冲突的“迟到的青春期”。


    4.心理问题频发 寻求帮助是王道


    美国联邦精神健康研究院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忧郁症将在2020年成为残障的第二大起因,而如今也是全美残障的第四大原因。与此同时,中国等亚洲国家文化对心理咨询并不重视,其留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也不习惯寻求专业援助。另有研究也表明,与美国本土学生相比,国际学生寻求心理咨询或为心理问题服用药物的可能性更低,导致留学生成为忧郁症或轻生等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


    美国芝加哥美中亚裔健康协会行政主任刘红提醒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应善用大学里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让留学之路更为顺畅。刘红指出,在中国的学校中,心理辅导不是那么普遍,但美国的大学都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如果就学期间有心理方面的困扰,应向学校专业人员求助,或经由学校转诊。


    刘红表示,心理疾病,一般不易察觉,加上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如果对心理疾病没有概念,认知不清,根本无法掌握病情的严重程度,更别提就医。如果在芝加哥、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就读,还有城市里的心理咨询资源可以运用,但如果是地处农村的大学城,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就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仅仅依靠学校的咨询中心,对于初来乍到、存在语言障碍的留学生似乎并不足够。心理学家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过程,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且对于心理疾病不够重视,因此面对忧郁症束手无策。殊不知一些看似平常的语言,如“放轻松”“慢慢来”“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等,对于忧郁症患者不仅不是安慰,还很可能会雪上加霜。鼓励中国留学生与美国当地学生交流,似乎是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仁和药房网首页| 关于本站| 荣誉证书| 媒休报道|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