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服药的误区 高血压病人90%以上的病人都是原发性高血压,这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有些人虽然已经发现高血压,但不在乎,甚至认为治疗不治疗均无所谓。持这种态度的人,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极端错误的,一定要予以避免。循症医学证明,其服药与不服药的结局是截然不同的,长期不服药者则由于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其本身可促进或加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引起致残或死亡。因此,要认清降压治疗的重要意义,积极、有效、长期地控制血压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宁津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杨春杰 不能坚持治疗的误区 这部分病人最多。有一些病人,服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血压正常就停药,血压升高又服药;只是怕降压药有副作用,其实高血压所导致的危害一般来讲要比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要大的多,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诱心脑肾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出血等症,血压持续升高时,除非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脑中风等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自动恢复。因此,对于高血压病病人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或推迟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单纯依赖药物,不做综合治疗的误区 有人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则地服药就可以,其实不然。因为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如吸烟、酗酒、摄入食盐过多、体重超重、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缺乏运动、性格暴躁等。所以,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故治疗高血压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特别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以感觉估计高血压的误区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多少、轻重并无平行关系。有的病人,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产生了“适应”,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可不出现任何感觉不适。误认为只要没有不适感觉,血压就一定不高。所以,有时血压降低也会出现头昏等不适,若不测量血压而盲目地加量,反而不利,为此可能延误治疗。 不按病情科学治疗的误区 有少数病人,把别人降压效果好的药物照搬过来用,这是既不客观又不现实的。如某人用某药降压效果非常明显,则另外一人却效果不好,甚至无效。因此应当根据病情,因人而异,合理选用药物,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况且高血压的合理治疗,需要根据全身情况选择最佳药物,这些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行购药服用,带有一定盲目性、片面性,也有一定的不安全的因素存在。 只顾服药、不顾效果的误区 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目标是不仅要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小于130/85毫米汞柱,而且要长期稳定,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肾重要器官的损害,不定期测量血压,一味“坚持”服药,此为“盲目治疗”,会使得血压忽高忽低。初服药者,可三天测一次;血压稳定后可每1-2周测一次。以便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次数,将血压降至较理想的水平。 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的误区 有的高血压病病人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认为降压应该是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一般来讲除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其余高血压病病人均宜平稳而逐步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这种情况尤其在老年人为甚。因此,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 能降压的都是“好药”的误区 有不少高血压病病人以为只要能降低血压的都是“好药”。应该指出,不少降压药服用后确可使血压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但有些如短效降压药不能使血压保持稳定;有些则副作用较多,甚至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理想的降压药物应该是: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连续用药而不产生耐药性;副作用少;能降低高血压病引起的并发症;降压效果持久;服用方便;药价适宜。 睡前服降压药的误区 有的高血压病人,常将一天的降压药放在睡前或在临睡前服一次降压药,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也是危险的。因为当人入睡后,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可使血压自然下降10%-20%,称为血压昼夜节律。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两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意外。这种情况在老年人高血压病者表现尤甚,必须加以避免。因此,高血压病病人降压药物应在晨起时服用,目的在于控制上午血压增高的峰值,以及预防与血压骤升有关的心脑血管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于长效降压药物也应选择晨起一次服用为宜。
|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