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药房网

仁和药房网 门户 新药特药 乙肝 查看内容

乙肝耐药可怕吗?(第一部分:耐药形成的原因)

2018-2-1 17:17| 发布者: 技术部测试| 查看: 382| 评论: 0

摘要: 口服抗病毒药物上市多年以来,有不少患者出现耐药,包括那些正确使用抗病毒药物或者滥用抗病毒药物的人群

     口服抗病毒药物上市多年以来,有不少患者出现耐药,包括那些正确使用抗病毒药物或者滥用抗病毒药物的人群。出现病毒耐药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意味着治疗时间延长,治疗效果变差,出现复发可能性加大;停药时间也延长,花费加大,心里负担肯定也加重。但是出现耐药也不是十分可怕事情,需要正确对待,基本目前药物也还是解决耐药的问题。解决耐药的基本问题,必须了解以下基本知识。郑州大学一附院感染性疾病科余祖江

1、耐药产生的基本原理

        1、种群观念和变异观念   耐药是所有抗病毒药物共同的缺点,不过是高低不同而已。首先要建立乙肝病毒的种群观念,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就像中国人在中国一样,有汉族,回族,藏族等,但都称为中国人。乙肝病毒在体内也有主要种群和次要种群等多种种群,这种种群不同就为口服药耐药就打下基础。

        为什么有这些种群呢,这些都是病毒复制过程中,病毒变异的结果,病毒在体内一天能够复制100亿个以上病毒,这些后代并非都一样,一般情况下,一个乙肝病毒一天可以产生100万个以上的变异病毒,这些变异病毒就有可能含有耐药的变异基因。就像中国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子会打洞”,后代基本一样,都是乙肝病毒;“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后代不一样。这些变异的病毒就形成不同种群,适应不同环境,就像藏族适应高原一样。

       2、耐药方式

         耐药有两种包括预存耐药和获得性耐药。

      预存耐药:指的是抗病毒药还没有使用之前就有的乙肝病毒已经存在耐药基因,但在体内属于次要群体,一般方法检测不到。当我们使用抗病毒药物后,把主要病毒群体消灭后,这些含有耐药基因的次要群体就不断复制,结果发现病毒下去了,又上来了。在LAM 和TBV使用的患者可以经常看见。这类病人出现耐药后,需要加药,原来药不能停掉,因为还需要它继续去控制主要群体的那类病毒。

     获得性耐药:这种耐药变异本身在人体中并不存在,但随着药物使用时间延长,病毒为了生存,病毒就通过不断的变异去适应这个环境,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因此时间延长,变异病毒就逐渐筛选出来,表现出来就是耐药。这种形式在ADV使用过程中最常见,因为ADV起效慢,可以给乙肝病毒足够的时间去变异,去筛选出来;那些服药不规律的人群也可以导致这种耐药出现。

2、耐药产生的条件

   1药物的结构  不同药物的结构不同,产生耐药也不同,与这些抗病毒药的效能,化学结构,药代动力学等密切相关。LAM,TBV都属于L-核苷类,耐药风险大,而ADV属于另一类,耐药风险较小,当然ETV最小,也与耐药基因屏障有关。

  2患者因素有关  服药规律性对耐药形成有很大关系,不规律服药就等于降低抗病毒效能,耐药就会发生;很遗憾是中国是“眼不见为净”,“跟着感觉走”,隔天口服短期看不见耐药,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另外合并其他疾病,包括免疫抑制剂使用等也会增加耐药。药物使用不当也是耐药重要原因,例如ADV用于病毒在10的6次方以上的人群。

 3病毒基因组   不同病毒基因组耐药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多重变异的病毒也易发生耐药。

3、如何避免耐药

  1使用强效药物是减少耐药最简单的方法,如ETV,替诺福韦等,但有点贵。

  2联合治疗肯定也是减少耐药的基本方法,目前国际肯定就是LAM+ADV,其他方法如联合干扰素等可以尝试,但缺少高等级询证医学证据。

  3优化治疗,根据路线图治疗或者RGT策略也是减少耐药的重要方法。

  4提高检测手段的灵敏性,也是减少耐药的重要手段,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复发。如COMBAS检测HBV DNA 最低可到15IU,灵敏度很高。

4、如何检测耐药

     检测耐药方法有很多种,如侧序方法,SSCP,基因芯片等。我们实验室检测方法是检测HBV DNA基因序列,要求1病毒载量大于5*10的4次方,2停药时间不能超过4个月,3最好当天抽血检测。

5、如何治疗

   根据耐药位点不同选择合适抗病毒药,是治疗耐药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有利于选择药物,判断疗效,预测下一步耐药的发生时间。

                                                           未完待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金牌药师
  • 咨询

    李药师

    从业15年,擅长内科常见病、慢病用药及中医药问题咨询。
关注我们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号
  • 小程序
仁和药房网首页| 关于本站| 荣誉证书| 媒休报道|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