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抗病毒治疗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或药物能够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痊愈。其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HBV持续性复制,不能被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治疗药物所清除。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对慢性乙肝研究的深入,也有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抗病毒治疗,虽然不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恢复肝功能,从而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所以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治疗方法。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崔丽安 2、乙肝病毒是怎样复制的 在医学上,病毒的繁殖被称为“复制”。这是因为它不像细菌和寄生虫那样通过细胞核分裂等方式繁殖,而是像我们铸造机器零件一样,按照一定的模具复制出来的。乙肝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其一是HBV DNA聚合酶,它存在于乙肝病毒的内核,与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和病毒基因DNA共同构成乙肝病毒的核心,它的作用就是“催化”乙肝病毒基因按照一定的“模板”复制出螺旋状的病毒DNA链。没有这种聚合酶的作用,乙肝病毒的复制就会停止。现在临床应用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就是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因此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其二,乙肝病毒基因DNA是由两条螺旋状DNA链围成的一个环形结构。这两条DNA链一条叫“正链”,一条叫“负链”。较长的负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环状;较短的正链没有封闭,呈半环状。在感染肝细胞之后,这条半环状的正链要以负链为“模板”复制、延长,形成完整的环状。这样,乙肝病毒基因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环状的双股DNA,我们把它称作共价闭合环状DNA即cccDNA,它可以看做是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模板”形成后,就会一段基因又一段基因地复制,形成负链、正链,最后再装配到一起形成新的乙肝病毒DNA颗粒。乙肝病毒就是这样源源不断地复制出来,新的病毒基因再从肝细胞中释放出来,感染更多的肝细胞,然后进入血液。这种“cccDNA”的寿命很长,他一旦在肝细胞核内形成,就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就像“野草根”一样,深深地“扎藏”在肝细胞内,很难完全清除,目前只能依靠抗病毒药物长期抑制它们的复制,一点一点把它们消耗掉耗竭。 3、怎样知道体内乙肝病毒含量多少 血清中乙肝病毒DNA水平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可靠定量指标。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多聚酶链”英文缩写PCR技术是最常用的检测乙肝病毒DNA的方法,它的数量单位用“10n拷贝/毫升”来表示。如果血清中检测到的HBV DNA≥105拷贝/ml,说明乙肝病毒复制较活跃,体内的病毒量较多。 4、乙肝病毒复制的量能代表肝细胞损伤程度吗 许多乙肝感染者一看到化验单HBV DNA>105、>106、>107拷贝/毫升,都会感到非常害怕。想想看105就是10万、106就是100万、107就是1000万……,每毫升血液里“住”着这么多“乙肝敌人”,那还了得!其实,乙肝患者体内每日都有大量的乙肝病毒复制,但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每天也在不断的大量清除。根据科学家对乙肝病毒在人体内血液动力学研究,乙肝病毒的半衰期为26.4小时,病毒每日更新率为48%。也就是说,每日有一半的乙肝病毒会自然死亡或被清除体外,机体不能完全清除乙肝病毒的原因是深藏在肝细胞内的“cccDNA”不能被免疫功能彻底清除,这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对乙肝病毒先天就有免疫缺陷所致。另外乙肝病毒并不会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而是由于病毒诱导的免疫功能紊乱而造成肝损伤,也可以因饮酒、服药、过劳、感冒等引起免疫功能失调激活病毒而引起免疫性肝损伤。病毒复制的量并不代表肝细胞损伤的程度,许多HBV DNA阳性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肝功能是正常的,乙肝病毒和人体“和平共处”。因此,不能把乙肝病毒复制指标当做肝损伤的标志,肝功能才是反应肝损伤程度的主要指标,还可以做肝穿病理检查,病理指标更是了解肝损伤的金指标。当然乙肝病毒携带者也不能麻痹大意,定期化验检查是“必须的”。 5、什么样的乙肝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在免疫清除期也就是病毒高复制,HBV-DNA阳性,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反复波动在100-300U之间,才是抗病毒的最佳时机,如果是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最好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以减少盲目性。 抗病毒治疗要掌握最好的“战机”,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乙肝病毒就好比“敌方”,当敌人不侵犯“我方”时,“我方”则加强防护,定期监测。当“敌方”的病毒大量复制,不断骚扰“我方”,并造成“我方”肝细胞的损伤,肝功能异常时,我们就不能等闲视之了,这时就应该拿起抗病毒药物这个“武器”,去打击“敌人”了。 6、抗病毒包括哪些治疗 抗病毒主要是指西医的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它们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素制造了一个不利于病毒复制的环境,间接抑制病毒复制;核苷类药物是直接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达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中医中药在抗病毒治疗上客观的讲目前还没有药物能超过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①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干扰素含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糖蛋白,是体内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其抗病毒机制是与细胞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称为“抗病毒蛋白”的酶,给病毒制造了一个不利于其复制的环境,从而干扰和抑制病毒复制,使机体产生抗病毒感染的防御系统。此外,干扰素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干扰素可分为a、b、g 三大类,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免疫淋巴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及免疫调节活性。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主要是干扰素a,目前常用的有a-1b、a-2a和a-2b。 干扰素aIFN-a: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20余年,但其效果有限,一般有效率指血清HBV-DNA和HBeAg阴转,血清ALT复常为30%-40%,持续有效率在20%左右。干扰素a的抗HBV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宿主免疫功能,但难以清除病毒,并且复发率较高。 由于干扰素治疗需要每天或隔日长期注射,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暂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发热、脱发、腹泻、乏力等,长期使用个别患者可并发甲亢、间直性肺炎、视网膜病变、焦虑抑郁等。 如何提高干扰素的疗效和减少其副作用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新近研制的长效干扰素,叫聚乙二醇干扰素aPEG-a系干扰素a与聚乙二醇的结合物,可显著延长干扰素的半衰期,从而使IFN在血清中维持相对稳定的抗病毒活性,可以每周注射1次,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较大的优势。 ②核苷类药物:它可通过不同环节直接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目的。老一代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有阿糖腺苷针剂等,由于疗效差,毒性大,不方便,不能坚持长期用药。临床已很少应用。近10几年来,新一代核苷类药物由于抗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少,每日口服一次,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中应用广泛,现已成为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有拉米夫定贺普丁、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贺维力;即将上市的有替诺福韦、克拉夫定。已应用于临床的四种核苷类药物各有优势和不足;比如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抗病毒作用迅速,但拉米夫定长期应用变异率高,恩替卡韦价格较贵,替比夫定副作用偏多,阿德福韦酯起效较慢等等。 7、乙肝患者怎样正确选择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这个“敌人”很狡猾,我们在和它作战时,也要讲究战略战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最佳临床证据、在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抗病毒方法。比如:年轻的患者,准备结婚生子,最好选择干扰素抗病毒,在1年—1.5年可以停药,并且机体抗击干扰素副作用的能力强;中年以上,需要坚持工作,可选择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经济能力强者,病情较重,可选择强效快速、病毒变异率低的药物;经济能力较差,病情较轻,可选择起效较慢,病毒变异率低的药物;还可以联合使用等等。 8、乙肝患者怎样正确对待抗病毒治疗 在明确了适应症,正确选择抗病毒治疗后,就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打好这场”歼灭战”。因为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战役”,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打持久战,只有对抗病毒治疗有充分的认识,“知己知彼”才能有效的“歼灭敌人”,战胜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检测一些相关指标,尽量减少一些可避免发生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必要的时候,还要辅助一些中药治疗,以减少一些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脱发、头痛、身痛、腹胀、乏力等。另外长期服药的患者还应定期找专科医生咨询,请有经验的医生给予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比如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消除身体的不适,怎样监测相关的化验检查,怎样预测病毒变异,怎样预防肝炎并发症等等。
|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