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一般人对白血症都望而生畏。患者在得知病情后,通常会以消极的态度面对,为了让患者鼓起生活和治疗的勇气,对于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白血病属于一种多见的造血系统疾病, 病患在被告知相关病情之后, 因为受到病死威胁、经济负担以及体象受损等方面的影响, 往往会出现焦虑不安、抑郁不振等之类的情绪,这对病患的病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例如病患会拒绝治疗或者自暴自弃等。
白血病患者通过心理护理,全部病患对白血病的认识为:不了解—了解—接受。郁郁症状以及焦虑症状也逐渐缓解下来。和心理护理前比较,病患病情得到较好转归。
白血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恐惧焦虑的心理:病患知晓患有白血病后,因做过多种检查、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接触过多的导管、设备,并耳闻设备仪器的各种噪声, 亲眼目睹病友每况愈下的病情或者是病友的死亡等等,心理反应会很强烈,伴有心慌、眩晕以及惊恐等临床表现。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疾病自身、社会、经济以及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患者多表现为恐惧焦虑。
悲观、绝望的心理:随着白血病出现各种变化,各种问题的出现,使得病患出现忧郁情绪, 时常会感觉身体状况不断,频临死亡, 这些感觉使得病患精神逐渐崩溃, 多认为治疗无望,于是会有悲伤、厌世以及自杀等反应,患者陷入悲观、绝望的境地中。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入院后和病患建立良好的互患关系
护理人员在病患入院后,热情接待病患,仔细为病患及其家属介绍主管医生、护理人员、病区环境以及相关的住院规则等方面信息,以使病患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周围环境,消除孤独感、陌生感,进而减轻病患的恐惧心理。对病患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多鼓励其将积压在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对病患的恐惧心理表示理解,同时还给予其正面疏导,从而解除病患精神方面的痛苦,促使患者协助治疗。
做好病患家属精神、心理上的支持工作
对于白血病患者而言,进行各项检查及疗治,主要是延长病患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医护人员和病患及其家属之间的密切配合,可及时发现病患相关的病情变化,且及时给予处理。因此,在重视病患的心理反应时,还要重视病患家属的态度和与其的关系。往往因白血病患者的病程长,家属无法避免会有厌烦的情绪,护理人员在这时就要以身作则,用真诚、细心以及耐心来打动病患家属,促使家属自觉融入到整个救治全过程中。对于和病患关系较为亲密的家属,医护人员给予正确引导,嘱咐其不要在病患面前表现出悲痛,以使病患能在相对轻松和积极的环境下配合各项治疗。
增强病患的自我调节能力
医护人员要以负责的态度,运用真诚的言语以及行为,去获取病患的信任。在日常护理中,耐心地做好病患的思想工作, 促使其逐渐接受白血病这个事实, 能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这个现实, 进而做好接受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医护人员还应多方位、多角度宣传教育, 以消除病患的各种不良心理问题。教育病患克服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治疗的不良心理, 向其解释药物治疗的好处、毒副作用等,以使病患对治疗方法、药物作用以及药物疗效等有个客观认识, 告知病患病情反复属于疾病变化发展的一个正常现象, 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是病情转归的重要环节。应尽可能满足病患相关的心理需要,进一步增强病患的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多种心理护理方法并举,促使病患摆脱病态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