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危害性的不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良性肿瘤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乳腺癌则是在体内外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乳腺上皮细胞可能失去正常特性而异常增生,以致超过自我修复的限度而发生癌变而形成一个肿块就是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其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男性乳腺癌罕见。乳腺癌若不能被及早发现,那么癌细胞就易扩散到身体的其它部位,最早扩散的部位之一就是腋窝淋巴结,晚期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或骨骼、肺、肝、脑等远处器官,危及生命。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杨升 乳腺癌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只要广大女性能有较强的防癌意识,能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乳腺癌内科学防治简要知识,对维护乳腺健康与早发现乳腺疾患及早治疗可起重要作用。 乳腺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症状,约90%的患者是以该症状前来就诊的。随着肿瘤知识的普及,防癌普查的开展,这一比例或许还会增加。乳腺癌出现肿块,其发生部位在内上、外上、内下、外下及中央乳晕部5个区中以外上多见,其次是内上,内下、外下较少见;乳腺癌肿块数目以单侧乳腺的单发肿块为多见,单侧多发肿块及原发双侧乳腺癌临床上并不多见。但随着肿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一侧乳腺癌术后,对侧乳腺发生第二个原发癌肿的机会将增多;乳腺癌肿块大小在早期一般较小,有时与小叶增生或一些良性病变不易区分,现今随着乳腺自我检查的普及和普查工作的开展,临床上早期乳腺癌有所增多;乳腺癌形态和边界因其绝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边界欠清,需注意的是乳腺癌肿块越小,或少数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可因浸润较轻,呈膨胀性生长,表现为光滑、活动、边界清楚,与良性肿瘤不易区别;乳腺癌肿块质地较硬,但富于细胞的髓样癌可稍软,个别也可呈囊性,如囊性乳头状癌,少数肿块周围,有较多脂肪组织包裹触诊时有柔韧感;乳腺癌肿块在肿块较小时活动度较大,但这种活动是肿块和其周围组织一起活动,与纤维腺瘤活动度不同,在肿瘤侵犯胸大肌筋膜时活动度减弱,肿瘤进一部累及胸大肌时则活动消失,患者双手叉腰挺胸使胸肌收缩,可见两侧乳腺明显不对称,晚期乳腺癌可侵及胸壁完全固定,肿瘤周围淋巴结受侵皮肤水肿可以呈橘皮状,称“桔皮症”,肿瘤周围皮下出现结节称“卫星结节”。 在乳腺良性肿瘤中,表现为乳腺肿块的也不少见,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纤维腺瘤,但是该病以年轻女性多见,且肿瘤常为实性、质韧、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触摸有滑动感,一般无皮肤粘连,亦不引起乳头回缩,至于导管内乳头状瘤,肿块常很小,不易扪及,其稍大者可在乳晕周围扪及小结节,临床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乳腺小叶增生很少形成清晰的肿块,而以局部乳腺组织增厚为主,质地较韧,无包膜感,在月经来潮前常有胀痛,有些仅表现为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并无明显肿块,无清楚边界,对于乳腺小叶增生区较局限,同时伴有少许皮肤粘连时应注意,可以作乳腺钼靶检查鉴别。 乳腺疼痛虽可见于多种乳腺疾病,但疼痛并不是乳腺肿瘤的常见症状,不论良性或恶性乳腺肿瘤通常总是无痛的。有研究显示,绝经后女性出现乳腺疼痛并伴有腺体增厚者,乳腺癌检出率将增高,当然肿瘤伴有炎症时可以有胀痛或压痛,晚期肿瘤若侵及神经或腋淋巴结肿大压迫或侵犯臂丛神经时可有肩部胀痛。 乳头溢液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乳头溢液主要见于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病理性乳头溢液是指非生理状态下的乳腺导管泌液,通常所说的即指后者。乳头溢液可因多种乳腺疾病而引起,也较易为患者注意,是临床上约10%的患者前来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乳腺疾病的症状中,其发生率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腺疼痛。乳头溢液按其物理性状可分为:血性、血清样、浆液性、水样、脓性、乳汁样等。其中浆液性、水样和乳汁样溢液较为常见,血性溢液只占溢液病例的10%。病变位于大导管时,溢液多呈血性;位于较小导管时,可为淡血性或浆液性;如血液在导管内停留过久,可呈暗褐色;导管内有炎症合并感染时,可混有脓汁,液化坏死组织可呈水样、乳汁样或棕色液;乳腺导管扩张症液体常为浆液性。血性溢液大多由良性病变引起,有少数乳腺癌亦可呈血性。生理性乳头溢液多为双侧性,其溢液常呈乳汁样或水样。乳头溢液的病因主要分为乳外因素和乳内因素。乳腺癌乳头溢液常为单管性,性状可以多种多样,如血性,浆液性,水样或无色。乳腺癌原发于大导管者或形态属导管内癌者合并乳头溢液较多见,如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乳头湿疹样癌等均可以有乳头溢液,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数人认为乳腺癌甚少伴发乳头溢液,而且即使出现溢液都几乎在出现肿块之后或同时出现,不伴肿块者甚少考虑为癌,但近来研究表明乳头溢液是某些乳腺癌,特别是导管内癌较早期的临床表现,而且在未形成明显肿块之前即可单独存在。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较多发生乳头溢液的疾病,占全部乳头溢液病变首位,其中又以乳晕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年龄分布在18~80岁不等,主要30~50岁多见,肿瘤直径0.3~3.0cm不等,平均1.0cm,大于3.0cm常为恶性可能,溢液性质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其他少见,一般认为发生于大导管的乳头状瘤多为单发,甚少癌变,而中小导管者则常为多发,可见癌变,两者为同类病变,只是发生部位、生长过程不同而已。囊性增生病为乳腺组织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多见于绝经前女性,绝经后少见,其中囊肿、乳管上皮增生、乳头状瘤病三种病理改变是其溢液的基础,囊性增生病乳头溢液性质多为浆液性。 乳头皮肤改变是乳腺癌主要体征之一,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看不见乳头,有时整个乳房抬高,两侧乳头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乳腺癌患者乳头糜烂通常起始只有乳头脱屑或乳头小裂隙,乳头脱屑常伴有少量分泌物并结痂,揭去痂皮可见鲜红糜烂面,经久不愈,如乳腺Paget病的典型表现就为乳头糜烂,且常伴瘙痒,约2/3患者可伴有乳晕或乳房其他部位的肿块。乳腺癌患者乳头回缩为肿瘤侵及乳头或乳晕下区,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此而缩短,牵拉乳头,使其凹陷,偏向,甚至完全缩入乳晕后方,此时,患侧乳头常较健侧高,当肿瘤在乳头下或附近时,早期即可出现;若肿瘤位于乳腺深部组织中,距乳头较远时,出现这一体征通常已是晚期。当然,乳头回缩,凹陷并非均是恶性病变,部分可因先天发育不良造成或慢性炎症引起,此时,乳头可用手指牵出,非固定。乳腺癌皮肤改变与肿瘤的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皮肤粘连:乳腺位于深浅两筋膜之间,浅筋膜的浅层与皮肤相连,深层附于胸大肌浅面。浅筋膜在乳腺组织内形成小叶间隔,即乳房悬韧带。当肿瘤侵及这些韧带时,可使之收缩,变短,牵拉皮肤形成凹陷,状如酒窝,故称“酒窝症”。当肿瘤较小时,可引起极轻微的皮肤粘连,不易察觉。此时,需在较好的采光条件下,轻托患乳,使其表面张力增大,在移动乳房时多可见肿瘤表面皮肤有轻微牵拉、凹陷等现象。如有此症状者应警惕乳腺癌可能,良性肿瘤很少有此症状。皮肤浅表静脉曲张:肿瘤体积较大或生长较快时,可使其表面皮肤变得菲薄,其下浅表血管,静脉常可曲张。在液晶热图和红外线扫描时更为清晰,常见于乳腺巨纤维腺瘤和分叶状囊肉瘤。在急性炎症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肿瘤也常有浅表静脉曲张。皮肤发红:急慢性乳腺炎时,乳腺皮肤可有红肿。但在乳腺癌中,主要见于炎性乳腺癌。由于其皮下淋巴管全为癌栓所占可引起癌性淋巴管炎,此时皮肤颜色淡红到深红,开始比较局限,不久扩展至大部分乳房皮肤,同时伴皮肤水肿、增厚、皮肤温度升高等。皮肤水肿:由于乳腺皮下淋巴管被肿瘤细胞阻塞或乳腺中央区被肿瘤细胞浸润,使乳腺淋巴管回流受阻,淋巴管内淋巴液积聚,皮肤变厚,毛囊口扩大、深陷而显示“橘皮样改变”医学上叫做“橘皮症”。在肥胖,下垂的乳房常见其外下方有轻度皮肤水肿,如双侧对称,乃因局部循环障碍所致;如为单侧,则要慎重,提防癌瘤可能。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直接侵犯皮肤引起溃疡,若合并细菌感染,气味难闻。癌细胞若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可在主病灶的周围皮肤形成散在的硬质结节,即“皮肤卫星结节”。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肿大是肿瘤逐步发展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窝淋巴结。淋巴结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结数目由少逐步增多,起初,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推动,最后相互融合,固定。肿大的淋巴结如果侵犯、压迫腋静脉常可使同侧上肢水肿;如侵及臂丛神经时引起肩部酸痛。检查腋窝淋巴结时患侧上肢尽量放松,这样才可扪及腋顶,若能触及肿大淋巴结尚需注意淋巴结的数目、大小、质地、活动度及其表面情况,以和炎症、结核相鉴别。 如果乳房内未及肿块,而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第一症状而来就诊的比较少,当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是转移癌时,除仔细检查其淋巴引流区外,尚要排除肺和消化道的肿瘤。若病理提示是转移性腺癌,要注意“隐匿性乳腺癌”可能。此时,多未能发现乳房病灶,钼靶摄片或许有助于诊断。淋巴结行激素受体测定,若阳性,即使各项检查都未能发现乳房内病灶,仍然要考虑乳腺来源的肿瘤。乳腺癌可向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还可通过前胸壁和内乳淋巴网的相互交通,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约5%左右。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甚至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炎性乳腺癌时局部皮肤呈典型炎症样表现:颜色由淡红到深红,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肤,同时伴有皮肤水肿。皮肤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有:月经来潮早13岁以前;停经晚55岁还没有停经;未婚未育或生育比较晚35岁以后才生育;生育后没有哺乳;闭经后妇女体重明显增加、肥胖;家族史,母系或姐妹有乳腺癌那么这样的人发生机率比较高; 绝经后长期补充雌激素,或长期使用雌激素类化妆品,或其他原因致体内雌激素升高;绝经后增生性乳腺疾病,特别是伴有非典型增生者;年轻时胸部受过反复的放射;大量饮酒、吸烟等。乳腺癌的病因目前并不清楚,乳腺癌与内分泌激素关系非常密切。内分泌激素与营养有关,如儿童时期大量摄入脂肪、蛋白月经来得就过早,家长要合理的调整儿童的饮食,青春期女孩也要注意,除此之外还要做运动,闭经后的妇女也要控制体重,多吃蔬菜、水果,加强锻炼,提倡母乳喂养。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然而很多乳腺癌至今难以做到早期发现。其实,要做到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不难,只要平时细心一些,经常进行乳房的自我检查,发现异常赶快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确诊,就不会放过乳腺癌露出的蛛丝马迹。乳房自检方法很简单,一般可在起床、睡觉、更衣、洗澡时进行。美国癌症协会推荐的三种乳房自检方法是:对镜自照法:首先面对镜子,两手叉腰,观察乳房的外形。然后再将双臂高举过头,仔细观察两侧乳房的形状、轮廓有无变化;乳房皮肤有无红肿、皮疹、浅静脉怒张、皮肤皱褶、橘皮样改变等异常;观察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是否有抬高、回缩、凹陷,有无异常分泌物自乳头溢出,乳晕颜色是否有改变。最后,放下两臂,双手叉腰,两肘努力向后,使胸部肌肉绷紧,观察两侧乳房是否等高、对称,乳头、乳晕和皮肤有无异常。平卧触摸法:首先取仰卧位,右臂高举过头,并在右肩下垫一小枕头,使右侧乳房变平。然后将左手四指并拢,用指端掌面检查乳房各部位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变化。检查方法有三种:一是顺时针环形检查法,即用四个手指从乳头部位开始环形地从内向外检查。二是垂直带状检查法,即用四手指指端自上而下检查整个乳房。三是楔形检查法,即用四手指指端从乳头向外呈放射状检查。然后用同样方法检查左侧乳房,并比较两侧乳房有何不同。最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挤捏乳头,如有透明或血性分泌物应及时报告医生。淋浴检查法:淋浴时,因皮肤湿润更容易发现乳房问题。方法是用一手指指端掌面慢慢滑动,仔细检查乳房的各个部位及腋窝是否有肿块。乳房检查应经常进行。乳房自我检查的最佳时间通常是月经来潮后第9~11天。因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容易发现病变。同时注意胸罩穿戴要得当,过紧、过厚、透气不良,会影响乳房淋巴液的正常循环,不能及时清除有害物质,久而久之,易使乳腺细胞发生病变。通过自检发现有乳腺增生时也不必紧张,因为乳腺增生并不等于癌前期,但也不可麻痹大意,仍应坚持经常自检。如果有囊性增生、肿块或者结节,有可能会发展成乳腺癌,因此,尽管发生率不高,也应尽早诊治。而女性在乳房自检中一旦发现可疑迹象,应及时到医院肿瘤专业乳腺专科外科或内科门诊就诊并进行乳腺钼靶 X线摄影、B超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目前,公认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和B超检查是临床上最常用且最有效的乳腺癌辅助检查手段。由于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可以观察到临床触摸不到肿块的早期乳腺癌,尤其是新一代数字式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使图像更清晰,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更高,其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准确率甚至可达90%以上。实践也表明,50岁以下的乳腺癌患者,有85% 是由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发现的。而乳腺钼靶X线摄影普查,可使50岁以上妇女乳腺癌死亡率下降30%。因此,美国癌症协会提出以下建议:35~39 岁的女性应进行一次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40岁以后每一两年检查一次;;50岁以后每年检查一次。我国35岁以上的女性也应按照以上要求进行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而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应1年做一次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B超检查也是乳腺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与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结合起来使用。该方法具有无 毒,无害,简便等特点,能鉴别良、恶性,囊、实性,增生等乳腺疾病。但超声检查有时会出现假阳性,对小于1厘米的肿块确诊困难。 如果患者有乳头溢液,还可以采用乳管镜检查,该方法确诊率高、痛苦小,大多数患者可以确诊,但在检查前应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必要时还应检测艾滋病病毒,以防止交叉感染发生。病理学检查是临床确诊乳腺癌的必备依据,主要用于乳腺钼靶X 线摄影检查和B超检查可疑者。病理学检查包括细胞病理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两种。细胞病理学检查损伤小、痛苦少、速度快、方便易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不但可以定性,还能在手术前确定肿瘤的类型,为治疗提供参考。新一代组织穿刺设备甚至可以吸除早期癌灶而免于手术。 乳腺癌的常用治疗手段至今依然是以传统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局部或全身的放射治疗、化疗、内分泌及生物治疗,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存率甚至临床治愈,但其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学者们的一大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转化医学引领下基因治疗正逐渐成为肿瘤生物学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乳腺癌治疗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渐成为一项极具前景治疗选择,必将攻克乳腺癌造福人类。 |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