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 谈 乳 腺 癌
第一篇
UNIT 1:现状综述襄阳市中医医院肿瘤、血液病科阳国彬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的恶性肿瘤,99%发生在女性,是现代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乳腺癌在地域上,不同地区发病率各不相同,北美、西欧、北欧、大洋洲、以色列、犹太人居住区是高发地区,亚洲发病率相对较低;在时间上,尽管自90年代开始,随着筛查工作的开展,早期病例在增加,而死亡率已经有下降的趋势,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乳腺癌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20万妇女被确诊为该病,并有50万女性因此而死亡。据美国癌症学会公布的数字,2006年美国每3分钟就有一名女性诊断出乳腺癌,每13分钟就有一人死于乳腺癌。目前全球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最高是美国,美国1987年乳腺癌发病率为112.4/10万,1999年为350/10万,现在基本维持在400/10万左右,也就是每年一千个女性中有大约四个人发病。 参考由我国全国肿瘤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和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三方共同发布的,由癌症基金会、肿瘤办公室出版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相关资料和其它研究资料显示,现在,乳腺癌已成为我国现代女性的“头号杀手”,我国乳腺癌特点是:①发病率低于美国,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也就是每年大约1000个女性中,有接近一个乳腺癌发病者;②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上海已是我国乳腺癌发病最严重的地区,1972年上海乳腺癌发病率仅为17/10万,现发病率已达60.1/10万,每年新发病例已超过4500例,每200名上海女性就有1位乳腺癌患者,远高于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的43.19/10万发病率,也高于北京地区的52%;③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5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较美国等国家上升速度要快;④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前者是后者的1.6倍。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女性的发病率前十位中,乳腺癌是第一位。城市乳腺癌也是第一位,农村的乳腺癌是第五位。;⑤死亡率5年变化趋势不明显,死亡率控制没跟上国际下降步伐,但城市高于农村,前者高出后者65%。女性肿瘤病死亡率前十位中,乳腺癌排在第六位。城市排在第五位,农村排在第六位;⑥男性乳腺癌患者也开始增加;⑦发病年龄较西方年轻,我国乳腺癌的好发年龄跟其他国家相比,相对年轻10—15岁。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年龄一般在35-50岁,在美国一般是50-60多岁。30岁以下的女性患乳腺癌几率较少。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在30岁以下的女性,她们的发病率也就是在两百分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就越高。在国外,美国是79个人或者80个人大概有1例患病,我国是将近300人有1人患病;⑧出现低龄幼龄发病现象。现在出现不少未婚少女乃至3岁幼女患乳腺癌的情况。 乳腺癌是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在全球范围来说,它的发病率是最高的,中国的发病率相对来说比较低,但其每年正以2%-5%的速度增长。据估算,中国现在每年大概有乳腺癌患者10万左右,死亡人数是4万-5万,所以死亡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中国乳腺癌的特点是上升比较快,年龄有提早的趋势。 但乳腺癌年轻化与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也有一定关系,研究表明,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可使乳腺癌发病提高4倍以上;一个年轻妇女每周饮酒3-6次,每次按250毫升的啤酒或185毫升的烈性酒计算,其日后患乳腺癌的危险将增加30%-60%。 防治乳腺癌,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筛查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筛查工作在全球是1963年兴起,最早是在美国。美国开展筛查以后发现死亡率下降23%,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开展筛查。1997年英国、美国、瑞典等四个国家有八个筛查研究结果荟萃分析显示,40-49岁妇女及50岁以上的妇女乳腺癌死亡率均有下降。筛查和普查不一样,普查是一个普遍性的检查。筛查是希望能够在临床自然发病前就将其检查出来,甚至确诊,然后进行早期治疗。它是在临床发病之前发现的,这是叫筛查。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筛查是一项利大于弊的措施。乳腺癌的预防是比较难的,病因性的多样化及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影响,因此,筛查是一个有可行性且有必要的非常好的手段。我国目前癌症筛查机制正在部分执行,但还不普及,因此,我国筛查工作的现状有待进一步提高。 筛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象,一个是方法。对象主要是找高发年龄段,一般是35岁以上的。这是我们国家的发病年龄段,30岁以内乳腺癌很少,20岁以内罕见。30岁以后乳腺癌增加,35到50岁是高发年龄段。筛查的工作一般针对这一年龄段,当然筛查的方法,一个是体检,一个是X线,一个是彩超。早期发现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利。
UNIT 2:癌变本质 一般来说,癌症的起端是因为正常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它的DNA遭受某些因素可称为“致癌因子”,其分类大致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的破坏,即致癌因子损伤了细胞中的DNA分子,使DNA中的至少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两种基因发生突变,原癌基因的破坏使得细胞生长和分裂进程周期发生变化,而抑癌基因受到破坏则其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的功能不能发挥,即修补DNA的机制不能进行正常修补工作,于是这种缺胳膊少腿的不正常细胞得以分裂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癌细胞。这种细胞只是正常细胞发生了一点变化,它本身并不直接对人体构成任何危害。但这种细胞因为其变异,而具备的不再受机体控制的如下三大特点,最终还是容易夺去人的生命:①无限次数不受控制地分裂增殖正常细胞在机体控制下,只分裂几十次,如肝细胞为50~60次;②寿命长至机体终了正常细胞寿命有限,利于新陈代谢,如肝细胞为45.8~55天;③癌变后细胞呈球形且细胞膜中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其相互间黏着性降低,导致其可在体内扩散和转移。这样,癌细胞大量增殖,最终正常细胞的位置被癌细胞慢慢替代或挤压,器官功能不断降低,或者器官被大量增殖的癌细胞肿块所压迫而无法正常工作,甚至直接将内脏等器官涨破而失去本身生理功能。更甚者是其易扩散和转移的特点,导致不同器官纷纷因此而失去功能,一旦任何一个能影响生命的器官被转移了癌细胞而后失去功能,就会导致人体生命特征终结。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一同决定着癌症,一旦抑癌基因发生多次突变就无法控制和修复原癌基因发生的突变,就会引发癌症,因此我们一同称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为癌基因。癌基因突变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目前对癌基因及其产物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已得出结论为:有数种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形成;正常细胞第1次引入癌基因不一定发生肿瘤,可能涉及多次才发生癌;癌基因不仅在启动阶段参与细胞突变,而且在乳腺癌形成后仍起作用;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增生—癌变”过程中,可能有不同基因参与。 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在抑癌基因无法控制和修复而不断产生癌细胞情况下,分裂出的突变细胞以及机体内存在的致癌物质不能及时得以清除,是乳腺癌发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大多数肿瘤包括乳腺癌易发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乳腺本身不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但会转移,造成肺、骨、肝的转移,这样就会危及生命。
UNIT 3:影响因素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乳腺癌的好发部位以乳房外上占多数。早期乳腺癌可无任何自觉症状,病变中晚期可出现乳腺肿块,肿块部位以外上方我见,质地硬韧,边界不甚清晰,无包膜感。为何乳腺癌如此高发呢?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食物、饮水、空气等人们生存环境大量受到污染甚至人为制造添加可能导致癌变的物质,恶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种致癌因子不断刺激人们的机体,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对自身形体美的更高要求和不正当处置,更会直接诱发乳腺癌。研究发现,当前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服用激素替代疗法、长期服用避孕药、遗传、乳房保护用品使用不当等因素,经分类分析,诱发乳腺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因遗传而携带乳腺癌相关的病变基因。 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年代,乳腺癌遗传发病占乳腺癌患者发病的比例较大,为主要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因素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大幅增加,尤其是人为雌激素的增加或不正当的饮食等生活习惯导致雌激素的非正常保持,使得因遗因素传导致乳腺癌发病的比例不足一成。 患有遗传性乳腺癌家族史可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母亲患乳腺癌,女儿亦好发乳腺癌,发病年龄轻,常发生在闭经前,多为双侧性;另一种为母亲未患过乳腺癌,但在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两个姊妹患乳腺癌,这种家庭中乳腺癌的发病率要比无家族史的家庭中乳腺癌发病率高2—3倍,且这种乳腺癌多发生在闭经后,常为单侧性。 据美国乳腺癌研究报道,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则其孩子有的容易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症。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并且发病年龄越小,其姊妹中发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下一代遗传倾向也越大。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更深层次的阐述。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龄轻;②易双侧发病;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如果将乳腺癌影响因素分为两类,则可以将其分为基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了。所谓环境因素,是指除了基因遗传因素之外的一切因素,包括所处环境中的空气质量、饮用水成分、饮食结构、维生素摄入等等,甚至包括有规律或无规律上夜班等生活习惯。 近些年,美国每年新增乳腺癌确诊病例20多万,其中因遗传基因病变导致患病的比例不足10%。美国国家科学院新近为可能导致乳腺癌的各种环境因素按风险程度分类分级,结论提示人们,与其对染发剂或使用移动电话等未经证实的风险因素疑神疑鬼,倒不如多锻炼、少饮酒、少用雌激素,先从自身习惯入手防范乳腺癌。美国得克萨斯州近期举行癌症研讨会,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的医学研究院一支乳腺癌研究团队在会上递交环境因素分类报告,对各类环境因素对乳腺癌影响的确定性,按“是”“否”和“不确定”进行了分类。确定为“是”的因素有结合雌激素和孕酮的荷尔蒙疗法、绝经后超重、饮酒、过多接受医疗放射射线等。报告特别提及医疗放射射线,称儿童时期过多接受医疗射线可大幅提升成年后患乳腺癌的风险。报告说,两至三次胸腹部CT扫描所吸收的放射量相当于原子弹<---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受限--->后幸存者受到的辐射量。不过报告同时称,拍摄乳房X线照片时所吸收的辐射量相当小,不应回避这种检测手段。
二、雌激素孕激素 雌激素、黄体酮、催乳素、雄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均有关系。乳腺中的雌激素水平比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若干倍。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即胆固醇环氧化物可诱发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且胆固醇环氧化物本身便是一种致突变、致癌、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乳腺癌发生的真正病因尚不清楚,但医学界一般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体内的雌激素升高是密切相关的。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是40岁以后的女性,这年龄阶段正是女性体内的激素分泌失调、雌激素水平偏高的时期。由于体内雌激素的分泌增多,使得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而发生癌变。
的分泌随着卵巢的周期变化而变化。一般认为,排卵前的雌激素主要由卵泡内膜分泌,排卵后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主要由黄体细胞分泌,其分泌的功能随着卵巢功能周期性变化而波动。卵巢主要合成雌二醇和雌酮两种雌激素。它们的分泌情况如下: A雌激素: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的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分泌稍减少,约在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形成又一高峰 ,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月经前达到最低水平。 雌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 1促使子宫内膜发育,肌肉变厚,血运增加,并使子宫收缩力增强,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2使子宫内膜增生而产生月经。 3使子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 4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阴唇发育丰满,增强阴道抵抗细菌的能力。 6促进女性性特征的出现,可以促进乳房的发育,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 7促进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维持女性的成熟状态,如:促使皮下脂肪富集,体态丰满等。 8雌激素对卵泡的发育是必需的,从始基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和调节正常月经,起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9通过对丘脑下部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能促进性欲。 10影响新陈代谢,对青春期发育与成长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促进钠与水的潴留,在脂肪代谢方面,总胆固醇有下降趋势,β-脂蛋白减少,胆固醇与磷脂比例下降,有利于防止冠状动脉硬化症。 11对骨骺能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在雌激素影响下可使骨骼闭合。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而发生骨质疏松。 B孕激素:排卵前孕酮的产生每天为2~3mg,主要来自肾上腺。排卵后孕激素的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高峰,上升为每天20~30mg,绝大部分由卵巢内黄体分泌。以后逐渐下降,到月经来潮时恢复到排卵前的水平。 孕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 1使子宫肌肉松弛,活动能力降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低落,降低妊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有利于孕卵在子宫腔内生长发育,保证妊娠能安全、顺利地进行。 2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作好准备。 3使子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拉丝度降低。 4抑制输卵管肌肉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6在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泡和导管的发育。 7通过对丘脑下部的负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8孕激素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到升温作用,正常妇女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这种基础体温的改变,可以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也即排卵前基础体温低,排卵后由于孕激素作用基础体温升高。 9孕激素在新陈代谢方面能促进水与钠的排泄。 10能使血管和消化道平滑肌松弛。 从以上的功能可以看出,雌激素的作用主要是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而孕激素则是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它们的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两者之间有协同作用;另一方面,从子宫的收缩,输卵管的蠕动,子宫颈粘液的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以及钠和水的排泄等方面来看,雌激素与孕激素又有拮抗作用。
和黄体素两种成份,透过抑制排卵,达到无法正常受孕的效果,而因黄体素会导致水分的滞留,使得服用者通常会出现体重明显上升的现象,也会明显增加重;雌激素也将引起青春痘、偏头痛等副作用。而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以使体内雌激素水平长期偏高,大大增加了患上乳腺癌的危险。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服用避孕药期间和停药后短期内。当然也有人指出,妇女在育龄期使用口服避孕药,并不能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只在育龄早期或更年期使用口服避孕药,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才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然而,是否能达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所指的10%,还需进一步探讨。不过,跟踪研究显示,长期服用短效避孕药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如连续服用达4年,则如火中取栗,女性乳腺癌发病的风险就非常高了。因此,乳腺癌高风险的女性应该尽量避免服用避孕药,同时,建议能用避孕套就尽量不要用避孕药。当然,在不得不长期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的情况下,也不能过分担心,因为,现代科技研制出的避孕药,雌激素含量已经比从前降低许多,只要不是乳腺癌高风险女性或连续服用时间太久,还是可以采取的。
3、 据最新的乳腺病调查显示,22岁以上的育龄妇女有32%放弃母乳喂养孩子。在放弃母乳哺育的育龄女性中,66%的人群是主观放弃母乳喂养,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持良好的体形、怕影响工作等。 但调查显示,母乳喂养孩子的时间长短是影响妇女患乳腺癌发病几率的重要因素,甚至超过了遗传因素。这项调查发现,母乳喂养是预防乳腺癌的最佳天然手段之一,哺乳可使生乳腺癌的危险减少20%至30%。哺乳月数多对乳腺癌的发生有保护作用,未哺乳妇女患该病的危险性比哺乳妇女高1.5倍以上,妇女如果对自己的每个孩子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以上,就可以降低患乳腺癌几率5%,泌乳在5年以上,可以使患乳腺癌的危险性降低30%。即使她们有乳腺癌的家族病史。专家们说,这项发现有助于解释上个世纪发达国家乳腺癌发病率大幅上升的现象。“在发达国家,过去的100年间,哺乳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同时乳腺癌发病率也有了很大增长。”美国癌症协会的流行病分析负责人说。 虽生养但不哺乳,或哺乳时间短,或只用一侧乳房哺乳的妇女,也可能对乳腺癌症的发生会产生影响。因此,妇女分娩后正确哺乳能维持乳腺的通畅,对乳腺癌症的发生有防范作用。如果极少哺乳或从未哺乳,易导致乳房积乳,患乳腺癌的危急性明显增加。 其主要作用机理,仍体现在雌激素上。资料表明,在怀孕期和哺乳期,卵巢处于休息状态,不再分泌雌激素。而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越低,患乳腺癌的几率就会越低,反之则高。
4、 目前研究认为,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且与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有关。在以高脂肪食物为主的一些国家中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较以低脂肪为主的国家的妇女高5~10倍。因为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可刺激内分泌系统,使雌激素或催乳素含量增高,肥胖者平时往往摄入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致血浆中含有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催乳素。所以对某些对这两种激素特别敏感的妇女而言,他们可能是一种致癌因素。到了绝经期后,更能说明肥胖与乳腺癌的发病关系。由于60岁以上的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性激素锐减,乳腺癌发病率理应减少。但是,肥胖的老年妇女脂肪组织多,在脂肪组织中同样可以合成雌性激素,而此种雌性激素也能促使乳腺癌的发生。 有人调查发现,如果绝经期后妇女每天摄入脂肪80克以上,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2.5倍;如果在摄入的蛋白质中动物蛋白占40%以上,其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5.33倍;如果摄入的食物中热量过高,及营养成分过多,则过多的热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同样也可因肥胖而增加患者乳腺癌的危险性。可见肥胖是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为了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应该优化生活和饮食习惯,改善膳食结构,减少能量摄入,减少脂肪摄入,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肥胖,这对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尤其重要。 此外,饮酒等生活习惯也易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并且危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大。每天喝一杯酒增加乳腺癌的风险相对较小,而那些每天喝2-5杯的女性增加了一倍的风险。我们还知道喝酒增加胃癌和食道癌患病几率,所以饮酒千万别贪杯。在所有与饮食相关的能用来预防乳腺疾病的措施中,减少酒精摄入是最关键的。酒精会升高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而雌激素水平过高则会导致乳房肿块和乳腺癌。
5、 美国研究称:乳房越大患乳腺癌几率就越高。科学家表示,乳房大的女性患上乳腺癌的几率更高。美国一项针对16000名女性所作的研究发现,一些与乳房大小相关的基因变异同时与乳腺癌的发生存在关联。这项研究由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遗传学公司23andMe进行,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BMC医学遗传学期刊上。 参与研究的16000名白人女性首先被要求给出自己内衣的尺码,从小于AAA到大于DDD共分10个等级。然后,研究人员解读所有参与者的遗传密码,筛查数百万个细微的基因变异。他们发现,有7个基因变异与乳房大小有很大的关联,其中3个同时与乳腺癌的发生存在关联。研究的负责人之一、来自23andMe公司的尼古拉斯·埃里克森博士表示,这是第一次有充分证据显示乳房大小和乳腺癌之间存在关联。他补充说道,要得到更为具体的证据,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埃里克森博士还解释道,同时与乳房大小和乳腺癌相关的3个基因变异中,有一个变异涉及雌性激素受体基因。在多数的乳腺癌病例中,雌性激素受体基因都在乳房的增大中发挥重大作用。另外一个基因变异所在的基因组,则早已被发现在几种乳腺癌类型中经常出现异常。这项研究认为,这些关联的存在与女性的年龄、怀孕史、哺乳史以及基因家谱都没有关系。 乳腺密度是指在X光照片中看不清的乳腺组织的百分比,女性乳房的大小和密度没有关系,女性无法判断自身的乳腺密度。 加拿大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乳腺密度超过75%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几率是密度小于10%的女性的4.7倍。乳房X光照片正常、但乳腺密度大的女性在一年中出现恶性肿瘤的几率是普通女性的18倍。这一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出版的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周刊上。研究对象包括1112名患有乳腺癌的妇女以及同等人数的健康女性。此项研究为预防乳腺癌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因为无论是激素、饮食、锻炼,还是环境因素,这些影响乳腺密度的因素都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而改变。 加拿大多伦多玛格丽特公主医院专门致力于乳腺癌研究的坎贝尔家族研究所的负责人诺曼·博伊德说,研究表明,由乳腺密度大导致的乳腺癌在所有的乳腺癌病例中占三分之一。一直以来,医学界认为乳腺密度大会影响乳房X光照片的成像质量,然而研究显示,它本身就是导致乳腺癌的重要原因。因此,乳腺密度高,质地较坚实或不典型的增生的女性,较易患乳腺癌。
6、 女性月经初潮早12岁前来月经、绝经较晚55岁以后绝经、经期长大于40年,都是公认的乳腺癌发病危急因素。有研究报导,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危急性是初潮年龄大于17岁的2.2倍;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绝经年龄小于45岁者危急性增加1倍左右。;初潮年龄在13-15岁以上者,患乳腺癌的机会要比12岁以下者少20%。绝经期在55岁以下者,乳腺癌的发病率则较低。其影响本质即专家所称“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与乳腺细胞暴露在雌激素环境中的时间长短有关。”
7、 乳腺疾病和性生活密切相关,女性的性压抑可以增加乳腺小叶增生与乳腺肿瘤的发病几率。在女性性反应周期中,乳房会有明显的变化,如乳头勃起、乳房增大肿胀等。性学专家认为,女性如果总是有性兴奋而不能达到性高潮,身体就会感到极度不适,未能释放的性张力很容易演变成痉挛和疼痛,久而久之会产生心理及病理上的郁结,导致乳腺组织的病变。从中医角度讲,长期性生活不协调的女性容易发脾气,即为肝郁气滞,气滞则乳络瘀阻聚结而成癖。乳癖即包括西医所说的“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纤维瘤”等。近年来,乳腺小叶增生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迅速升高,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国内一个专项调查发现,患乳腺小叶增生的妇女中,有86%的人性生活从未达到过性高潮。所以说,性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女性乳房的生理健康。
8、 一项研究表明,正常自然流产不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而反复人工流产,或18岁以前多次做人工流产者,比没有做过人工流产者乳腺癌患病率高110%,大大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这是因为怀孕妇女每次人工流产后,妊娠被突然中断,体内激素水平骤然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腺突然停止生长,使得腺泡变小以至消失,乳腺复原。而这种复原通常是不完全的,容易造成乳腺肿块和发生疼痛,可诱发乳腺疾病,反复多次的乳腺病变可成为乳腺癌的诱因。
9、 女性单身,或年龄超过40岁未婚、未孕或第一胎生养年龄大于30岁者,其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婚育的妇女。资料表明,从未生育妇女患该病的危险性比已生育妇女高30%;并且,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大于30岁将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25岁以前第一胎足月生产者,乳腺的发病率仅为30岁后第一胎足月生产者的1/3左右,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甚至高于无生育史者。 不少西方的医学调查已经反映乳癌和女性迟婚、少生育的关系,以及证实单身女性患乳癌的普遍情况。专家认为女性由于教育水平提高,迟婚的现象也较普遍,故患上乳癌的可能性也提高了。 事实证明,多育是有利于避免乳腺癌患病的。是否患乳腺癌,取决于雌激素分泌水平。远古社会的女性很少会得乳腺癌,因为那时的女性刚过青春期就开始生育,而且一生中要经历好几次怀孕。在怀孕期和哺乳期,卵巢处于休息状态,不再分泌雌激素。而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越低,患乳腺癌的几率就会越低。因此从纯生理学上讲,妇女越早开始生育越好。但是,现代社会我们的生育年龄大大推后了。 专家认为,乳癌成了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女性迟婚或迟生育。他们怀疑这和越来越多女性迟婚,迟生育或少生育有关。因为有证据表明,一名在20几岁就结婚,并生育三、四个孩子的女性比一名未婚的单身女性或迟婚少生育的妇女,患上乳癌的可能性会较低,而晚婚晚育女性则易患乳腺癌。
10、 前面已部分隐约提到婚否及结婚年龄是导致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未婚或初婚年龄大方面实际也就是与前述的生育及生育早晚、性生活质量等密切相关,都是通过雌激素体现在乳腺癌的发病可能性上。这里就不在多述。
11、 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12、 引起乳腺癌原因还和激素水平的分泌有很大的关系,近些年乳腺癌逐渐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其很大部分是因为生活结构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后很多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被引入国内,同时环境的污染、饮食的污染,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激素水平的改变,甚至人为的一些因素都导致年轻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有些人为环境因素对乳腺有一定影响,如丰胸产品等化妆产品一般都会含有大量的激素,这对于乳房有一定的影响,女性朋友尤其要注意。
三、外界理化因素 除了雌激素孕激素、遗传等因素外,还有对乳腺癌的发生同样有不可忽视影响作用的物理损害或化学损害等。这些性损害因素中,多数来自不正确观念和生活方式如紧身美身美乳等,有的来自无法避免的生活环境如放射线检查、核泄漏等。
1、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即包括你喝的水和我们呼吸的空气,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而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辐射则是灾难性的,日常生活中的电脑、手机等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也有一定伤害。所以我们不是讨论有没有放射性,而是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并足以对人造成伤害。 人的身体对放射性的承受能力有一定限度,放射性物质超过一定标准会使人体免疫系统受损害,过度了则有可能引起不适和病变,甚至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并诱发类似白血病的慢性放射病和其它癌症等。 经常接受放射线胸透或拍胸片的人发生乳腺癌等癌症的风险较大。乳腺是对电磁辐射致癌活性较敏感的组织,年轻时为乳腺有丝分裂活动阶段,对电磁辐射致癌效应最敏感。学者专家提醒:应防止过度放射性医疗检查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当然必须的检查还是要进行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造影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事实上,这些检查都是有创性的,还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00多次X线胸片,这对一些并不需要做CT检查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浪费医疗经费,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带来癌症风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介入放射科主管技师王磊提醒人们,在选择检查方法时一定不要贪大求全,用X线可以检查的疾病,就不需要做CT检查,这是因为CT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因此X射线对人体组织是有损伤的,照射X光有可能诱发癌症等疾病,射线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险性越大。只有当X线检查无法确诊时,才考虑用CT做针对性检查,以免加大X线的辐射剂量。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虽然目前关于CT是否致癌、致癌的剂量是多大,仍然缺乏科研数据,但各医院应当通过更新设备降低CT辐射剂量,严格控制CT使用的适应症来达到最优化的原则: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小的辐射量来获得有价值的医学影像。 一项研究发现,乳腺的低剂量辐射,尤其是对于那些年纪轻轻就遭受辐射的女性,受影响现象更为严重,数据调查显示,发生于30岁以前的影响比较大,而50岁以后基本不存在危险。研究者指出,年轻时因结核病反复进行胸部x线检查的人群,在40岁乳腺癌高发年龄段患乳腺癌的风险将比普通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性增加。 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以下是遭受的辐射量单位:毫雷姆的后果:
注:这里使用的单位是 雷姆 ,现行单位为希 1Sv=100rem=103mSV 专家表示,核辐射主要是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无时无刻不遭受辐射。比如一次医院拍片大约吸收1.2mSv辐射剂量单位,一年接受的天然照射是2.4mSv。我国标准规定工作人员每年不能接受超过20mSv,相当于连照20次X光的核辐射。根据我国标准,一个孕妇每年只能额外接受1mSv辐射。 “人体受到辐射照射后,会产生两种生物效应。 ”一种是随机性效应,如果受到辐照的细胞被改变而不是被杀死,则结果会有重大区别。尽管肌体存在高度有效的防御机制,由一个被改变的但却是存活的细胞的再生过程产生的一些克隆细胞,在经达长时间和不等同的延迟之后,即经过所谓的潜伏期之后,可以导致癌症,而且癌症诱发的几率被认为是与所接受的剂量成正比。第二种是确定性效应,当人受到外辐射到一定剂量后,会呕吐、造血抑制、甲状腺粘液水肿、皮肤红斑或脱发等,严重的会死亡。而喝了受污染的地下水,吃了受污染土壤上长出的物质,放射性核素将一部分沉积在人体内,从而可能引发各类疾病。 为了保持乳房的魅力,保持生命的美好,建议人们尽量避免接受不必要的放射性照射,尤其是年轻的女性。
2、 在这唯美时代的年轻女性,多数都不考虑或不懂得考虑身体的状况下,除了激素丰胸丰臀美肤美容外,还采取物理方式进行紧身正乳,各种紧身胸衣大行其道。为减少乳房遭遇乳腺癌的可能性,给乳房松绑显得很重要. 美国一项对5000名女性戴文胸的习惯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的调查表明,每天戴文胸12小时以上的女性比短时间或者根本不戴文胸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可能性高出21倍。这一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新闻发言人的认可。据分析,文胸致癌的原因在于,文胸卡紧胸部后,影响了乳房部分淋巴液的正常流通,不能及时清除体内有害物质,久而久之就会使那里的正常细胞发生癌变。而当今的紧身胸衣,或将胸衣勒紧了穿戴,或者尺寸太小不合适,则其危害更大。因此,建议女性最好不要戴过紧或是有挤压隆胸效果的胸衣,此类胸衣更不要穿戴时间过长。
3、 乳头凹陷可能引发乳腺癌。由于穿衣着装过于紧束,特别是女性在乳房发育期内衣过紧,影响到乳房特别是远端乳头的正常血流供应和正常的生长发育,就很容易导致乳头凹陷。而文胸使用不当,比如文胸太小将胸部束得过紧;或者是少女的乳房还未显露就急于将其束紧,也就是说乳罩使用过早,影响到乳房正常的生长和发育,都会引起乳头凹陷。 不要小看乳头凹陷,它有可能为良性病灶,但也有可能是恶性表现,其关键是乳头凹陷时间的长短,若是自很久以前即发生乳头凹陷的现象,则多半为良性,只需定期观察凹陷情形有无明显改变即可;对于后天性的乳头凹陷,千万不要轻视,应到专科医院就诊并作相关检查,如:乳腺B超、乳腺X线摄片等,以排除乳腺癌的可能性。还有一种情况:乳头周围皮肤反复出现湿疹、皮肤瘙痒,经久不愈,应考虑派杰氏病的可能,此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乳头凹陷危害很多。首先,乳头凹陷有碍健美和影响哺乳。其次,由于乳头凹陷,哺乳时乳头往往要被强行牵拉出来,此时乳头非常娇嫩,一旦碰撞,极易损伤、破裂和出血,可造成乳头乃至整个乳房感染,最终发生乳腺炎。三是乳头是女性非常重要的性敏感点,许多女性的性欲是通过乳头刺激达到的。乳头一旦凹陷,则难以发挥有效的性刺激,甚至会影响男方的性欲。所以,如果不能及时矫正,往往会给哺乳期的母亲和婴儿健康留下隐患,也不能轻视。 及早矫正乳头凹陷。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选用如下几种方法矫正凹陷的乳头。一是手牵拉法。少女时期是乳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纠正乳头内陷的重要时期。经常牵拉乳头,可以使双乳突出、周围皮肤支撑力增大,起到“定型”作用。每日数次。时间长了,乳头自然逐渐向外凸起。如果拉不出,可先将乳房近乳头处的皮肤向外推一推。二是吸引疗法。妊娠后,每日应用吸奶器吸引乳头数次,利用其负压促使乳头膨出。三是用乳头矫正器治疗乳头平坦或凹陷。
4、 其它乳房良性疾病或乳腺增生,可由于长期堵塞乳腺导管等而导致乳腺癌的发生。乳腺增生是由于女性内分泌失调———也就是雌激素增高、孕激素降低所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别担心它一定会转变成乳腺癌。绝大多数乳腺增生患者在其绝经后就会不治而愈,而不是得了乳腺增生就一定会转变成乳腺癌。但患乳腺增生多年不愈的人,中度、重度不典型乳腺增生者可能会转变为乳腺癌,特别是属于囊性增生类型的,堵塞显得更为严重,癌变的可能性更大,据统计它的癌变率约在0.35%。
5、 物理化学损害,在生活中存在的相当普遍。除了上述主要方面外,还有饮食结构、生活习惯、过度减肥、病毒疾病等。 长期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体质过度酸化,人体整体的机能下降,引起肾虚,肝肾同源,肾虚肝亦虚,进而引起上焦代谢循环变慢,造成甲状腺疾病和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发展为乳腺组织异常增生,终致癌变。有些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女性白领坐多动少,缺乏锻炼,接触阳光少。在激素影响中提到的在日常饮食中吸取过高的脂肪、饮酒等,均易诱发乳腺癌。 乳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低龄化、都市化——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女性朋友提高警惕,如果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对健康极为不利,就一定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呵护乳房也是呵护我们的生命。
四、精神原因 人们在精神抑郁、压力大、经常生气、心情不好等情况下,又不善于自我调节妥善处理,则易出现对身体精神方面的影响,也易导致癌症的发生。当然,精神原因更易导致其他内脏癌症的发生,而乳腺癌居其次,但依然不可忽视。精神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免疫力降低:从本质上讲,免疫是指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它包括机体对异物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这种过程可能引起自身组织损伤,也可能没有组织损伤。人体免疫功能的具体执行,要通过两支奇特的“部队”,其一称为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通常简称为T细胞,另一种则称为囊依赖性淋巴细胞通常简称为B细胞。前者引起细胞免疫;后者引起体液免疫。 医学研究发现,精神压力会削减免疫机能,抑郁症使身体修补DNA的能力下降,罹患癌症机率明显提高。不少癌症病人在发病前有过精神创伤,表明高级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能为致癌剂的诱发突变提供有利条件。一个人精神压力过大,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就会诱发癌症。 多数人大概曾经见过亲戚朋友中,当他们的亲人去世后,常会有极大的打击,痛不欲生,这种精神压力会带来抑郁、沮丧、悲观与绝望。接着常常会随即生一场大病,或相继死亡。这是为什么呢?这足以说明精神层面对人的疾病免疫力的影响。同样,精神压力也会削减免疫的机能而引发癌症。 几年前,医学就发现:精神压力会削减免疫的机能而引发癌症。最近钟与欧文教授在《精神官能医学》,Psyc hosoma tic Medicine 61:263,1999)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说明:严重抑郁症的患者若抽烟则会降低体内的天然杀手细胞的活性,这种NK是免疫系统用来杀菌灭毒的细胞。参加这项研究的是二四五的男性,那些平常抽烟的与不抽烟的人群都有同样的NK细胞活性。但是如果有抽烟的人又带有严重抑郁症时,那他们的NK细胞活性就要比有抑郁症而不吸烟者来得低。 按NK细胞的活性会影响到恶性肿瘤细胞的成长或死亡,故如果抽烟而又有严重抑郁症时,则会加速肿瘤的恶化。又抑郁症也会改变癌细胞的转移程序。一般来说,癌症的起端是因为细胞中的DNA遭受破坏,而修补DNA的机制又出轨,故当DNA受损而又无法及时修补时,就会提高癌症的罹患率。 另外一个报告也说明:外来的压力和抑郁症会促使免疫系统的老化,研究者发现那些免疫功能差的高龄者也常常是那些遭受外来压力的人,例如那些七十岁以上的人,如果必须亲自长期照顾配偶,它会带来压力,那当他们打流行性感冒预防针后,其所得的效率要比那些年轻人或不须要照顾别人的人要差得多。故他们发现:有精神压力的高龄者容易因流行性感冒而去世。 其实这二个报告与“免疫病毒学”所探讨的话题不谋而合,免疫病毒学强调:如果一个人有抑郁症或有外来的压力时,会干扰到免疫系统的机制,而失去对付外来毒素的能力,也就会提高了罹患癌症的机率。 外来压力会改变DNA修补的机制,例如最近有一项研究报告说明:有一位罹患严重抑郁症的精神病患,他在X光的照射后,伤害到DNA,进而破坏了修补DNA的能力,而引发肿瘤。 另外一个小鼠的实验,研究者也发现:在外来压力下,DNA的修补酵素6-methyl trans ferase的活性大降,尤其是脾脏的淋巴细胞。并且小鼠细胞的姊妹染色体的互换频率会因外来压力而提高。SCE是基因破损的指针因子,它也会在基因组合不稳定时出现,由此可见癌症与抑郁症及外来压力有密切的关联。 有外来压力也会改变癌症形成的途径,当细胞失去固定的生理机制时,会经由雕零程序而进行“自杀”,这是细胞结构上所设计的生存程序。但当外来毒素扰乱了细胞的“自杀”程序时,会使细胞忘了自杀,而引发肿瘤——此即为抑癌基因遭破坏而失去作用。故当有抑郁症或外来压力时,除了破坏DNA的完整性及打断DNA的修补机制,也会改变细胞的雕零程序而直接影响到癌症的罹患率及其成长。 再来看最近新兴的《心理神经免疫学》,它对心理、神经系统及免疫机能之间的关联有全盘的探讨,他们发现:抽烟和抑郁症对NK细胞的活性是加倍合并效应,也就是一加一会比二还要高。故在鉴定生理上的危险因子时,应当也考虑到心理的其它变量及因子。 当一个人在抑郁和压力下,如果再暴露在毒素下就会削减了他的免疫机能,而带来许多健康问题。当然我们也得衡量年龄、人种、背景、性别和心理压力的关联,并且也得考虑环境的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到免疫机能,抗拒毒素的能力,这些都会增加细菌的感染和癌症的罹患机率 免疫力低下,所有疾病均很容易乘虚而入。同样,癌症也容易发生。当然细胞发生癌变后,由于清理毒素、异常细胞及其它非正常物质的能力削弱或丧失,癌细胞也不易被处理而导致癌症的发生。这一点,在所有种类癌症面前的机理是一样的。 2、内分泌失调: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胰岛、胸腺和性腺等。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各种激素和神经系统一起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是保持平衡的,如因某种原因使这种平衡打破了某种激素过多或过少这就造成内分泌失调,会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容易导致各类疾病的产生,久而久之,也有可能诱发癌症。尤其是肝、肺等内脏,极易出现各类疾病。相比较之下,尽管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导致乳腺癌的发生比例不及导致其它内脏癌症发生比例高,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很多女性养成了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习惯不好、生活压力过大等不良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带来抑郁的精神,长此以往导致体质酸化,人体机能下降,造成气血不畅、内分泌激素失调、月经失调等现象从而引起乳腺疾病即乳腺增生。如果不加以干预治疗,有诱发乳腺癌的可 |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