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的严重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有些患者需要终身用药,有些患者需要多次手术,因而使很多青光眼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不能正确认识和得到合理治疗。 患者要以正确心态对待此病。青光眼患者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知道此病的危害性,认为是不治之症,产生悲观、失望、恐惧心理、错失治疗、放弃治疗,。要么不了解此病,特别是慢性开角型患者,认为我没多大感觉,没有大夫说的那么严重。结果,造成严重后果,在黑暗中度过余生,给个人、家庭带来极大痛苦。 青光眼是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由于种种原因给患者带来失明的痛苦。常见原因如下: ①开角型青光眼及一部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因为没有任何症状,患者不知道自己眼睛有病,一旦发现已是晚期或已失明。 ②患者不听医生劝告,不信任医生,不愿做任何检查,将最好的治疗时机错过。 ③对青光眼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自己的疾病满不在乎。有些人只是拼命工作,从不看病,直到感觉视野缩小,才到医院诊治。这时往往已是晚期。 ④不能按时用药,有症状时就点药,没有症状时就不点药,从不测量眼压,也不知自己点药后眼压控制得怎样。不合理的用药耽误了治疗。 ⑤对医生劝告听不进去。恐惧手术,对手术前的医生交待手术预后问题,不能正确对待,总怕手术后会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对手术一拖再拖,直到晚期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⑥有些手术后的患者,因症状消失,便以为青光眼已完全治愈,而忽略追踪观察、定期监测,有些患者在术后不知不觉中失明。 ⑦有些患者手术后只注意观察眼压,而不检查视野是否有改变。有一部分患者在血流动力学方面有异常,如患有心血管疾病、低血压及血浓度增高等。由于这些因素有相互作用,使视神经长期处于慢性供血不足状态,从而造成视野进行性缩小,以致失明。 鉴于以上这些情况,建议青光眼患者,必须听从医生劝告,积极争取早期有效的治疗,争取将视功能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治疗上应按照医嘱用药和定期随访,不可自己变更用药剂量。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前,常有一些先兆,如视疲劳、眼胀、虹视和眉角胀痛,特别在情绪波动和昏暗环境下容易出现,出现这些现象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急性发作,这一点对单眼发病的青光眼患者尤为重要。青光眼患者最好能逐步学会指测眼压,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初学者可触压自己的前额、鼻尖、嘴唇,分别感受高、中、低三种眼压。当觉得高眼压可疑时,应及时就医,以便调整治疗方案,使高眼压得到控制。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除与高眼压密切相关外,还有一些其他相关因素,如低血压、糖尿病、血流变学异常等,积极治疗这些疾病,有利于保护视功能。 1一经确诊就应接受系统正规治疗,最好能相对固定医院和医师。每天点药的次数和每次点药时间应完全遵照医嘱。要定期检查视力、眼压、眼底、视野等变化。???????????????????? ????????????????????????????? 2平时心态要平稳,情绪波动过大,常可引起眼压波动,加重病情。因此,要避免生气、焦虑,以乐观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青光眼发病多见于情绪波动,过分的忧虑、抑郁、惊恐、暴怒等都有可能造成青光眼急性发作,失眠也是青光眼的诱发因素之一。所以青光眼患者必须避免精神过分紧张,减少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保持充分的睡眠,以促进整个机体功能,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3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和忌酒、浓茶、咖啡等,并要适当控制饮水量,饮水量过大会引起眼压升高。食物治疗青光眼的效果以蜂蜜最为明显,甘油也有同样疗效。蜂蜜与甘油同属于高渗剂,服后能使血液渗透压增高,以吸收眼内水分,降低眼压。 ? 4生活须有规律。注意起居,预防感冒,衣领要宽松,睡眠要充足,睡觉时枕头可稍高一些。? ? 5切忌在黑暗处停留过长的时间,因为在黑暗的环境中,瞳孔的变化会引起房水流出通道受阻从而使眼压升高。不要在光线暗的环境下看电影、电视时间太长。睡眠时,可在室内点一盏小灯,使室内不至于太暗。阅读或其他近距离娱乐及伏案工作时间过长都可诱发青光眼发作。 6坚持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使血流加快,眼底瘀血减少,房水循环畅通,眼压降低。但不宜做那些过分弯腰、低头、屏气、负重的活动,以免使腹压增加而引起眼压升高,加重病情。 ? 7青光眼患者或有青光眼家族史的易感人群应对天气变化多加注意。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多见于黄昏、傍晚、阴沉天气以及寒冷季节。 冬季外面寒冷,屋内暖和,青光眼患者在外出时如果突然经历由热到寒的温度变化,很容易诱发急性青光眼。建议有青光眼的老人外出前最好找个温度的“过渡带”,如可以在楼道里待一会儿,或在门口站一会儿降降温,让身体慢慢适应外界寒冷的环境。 最后祝所有的青光眼患者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都能有一片光明的未来。 |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