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药房网

仁和药房网 门户 新药特药 高血压 查看内容

高血压前期应该用药

2018-2-1 17:20| 发布者: 技术部测试| 查看: 494| 评论: 0

摘要: 治疗防线始终存疑 高血压治疗的标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治疗防线始终存疑


高血压治疗的标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早在20世纪上叶,国外保险公司对35岁男子分组监测20年发现,120/80mmHg的人死亡几率如果是1,140/90mmHg的人死亡几率就是2,160/95mmHg则是2.5。


2003 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份新的高血压推荐指导手册,将≥120/80mmHg不再视为健康。美国专家组组长阿拉姆·科巴尼安说,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当血压超 过115mmHg/75mmHg时,血液对血管的撞击损害开始增加,130/85mmHg比115/75mmHg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几率要高出一倍。这无疑 对各个国家的指南又是一次考验,各国学术界联手对抗。美国JNC 7将120~139/80~90mmHg定义为“高血压前期”,中国将这一水平定义为 “正常高值”。


血压标准未必标准


解决问题首先要有一个方法学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多年的健康教育难以奏 效,是我们对血压的表示方法出了问题。1896年人类发明了血压表,以金属汞(Hg)的升高值表示心脏对血液推动产生的压力。汞的比重是13.6,所以在 人们的认识中,心脏对血液的推动力量被淡化到十几分之一。没有人将身高与血压联系在一起,而问题就出在这里。篮球明星与侏儒高血压的标准不可能一样,但现 在这个标准恰恰定在同一水平上。


其二,我们对高血压研究了112年,受条件影响,从来没有系统研究过运动中的血压水平。这一变化 至今仍是未知数。我们对高血压患者24小时监测时偶然发现,一位登上6楼的患者血压可以从140mmHg上升到230mmHg。如果用水柱(血液的比重是 1.050~1.060)比较,心脏将水柱由1.90米升高到3.13米。可见,我们对血压的研究还差得很远。而这一压力绝非是阿拉姆·科巴尼安提到的 “血液对血管的撞击损害开始增加”。这就解释了应急状态下猝死事件增加的现象。


其三,我们对高血压的治疗有人为的设置,但没有确 切的依据。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患者自觉症状重,但血压未超过高血压标准,就嘱患者一、二、三条清规戒律,我们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被同行指责乱用药或背 上卖药的嫌疑。患者也惧怕终身服药而将用药时间一拖再拖。所以门诊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就诊的比例出现13060的现象。直到我们发现健康教育的作用很 有限,虽然可以推迟用药期,但也延误了病情。有些患者心电图出现了缺血的改变,但还未达到高血压的标准,于是我们耐心等待,直到达到“标准”,可以用药 了。患者又倒过来指责我们,把他的心脏拖坏了。许多患者的心脏病就是这么拖出来的。


列举上述事实是想说明,即便是静态时的高血压前期,也应该在非药物治疗无效后给予正规的药物治疗。


由于成年人身高、血压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在国际没有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建议以人体身高换算出的血压水压对照值作为控制血压的标准。例如1.63米身高不应高于120mmHg,1.77米的身高不应超过130mmHg。


身高对应的血压值换算表


身高对应的        换算出的


相对水压值    相对血压值 


1.50                             110.3


1.55                             114.0 


1.60                             117.6


1.65                             121.3


1.70                             125.0


1.75                             128.7


1.80                             132.4


1.85                             136.0



综合防治包括用降压药


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称为血压。而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或病理过程。血压不但受情绪、应激、体位、时间、种族、性别、体力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因此,高血压与正常血压之间的界限划分是比较困难的。


缓进型的高血压,早期无症状,往往是偶然发现,多因全身小静脉及小动脉痉挛导致血压升高,血压多在140/90mmHg左右。当血管痉挛缓解后,血压恢复正常。不少人可发展为真正的高血压病。


因此,在高血压前期,应特别关注一些综合预防,要注意消除和控制高血压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必要时给予适当的降压药物。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金牌药师
  • 咨询

    李药师

    从业15年,擅长内科常见病、慢病用药及中医药问题咨询。
关注我们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号
  • 小程序
仁和药房网首页| 关于本站| 荣誉证书| 媒休报道|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