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药房网

仁和药房网 门户 新药特药 高血压 查看内容

高血压特别喜欢肥胖者 患者应从身边找原因

2018-2-1 17:20| 发布者: 技术部测试| 查看: 434| 评论: 0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的朋友都已经“发福”了,肥胖的人正逐年增加同时,而高血压也如影随形,近年来更有直线上升的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的朋友都已经“发福”了,肥胖的人正逐年增加同时,而高血压也如影随形,近年来更有直线上升的趋势。这就可以看出肥胖与高血压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只有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做出防治。

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肥胖是因为高脂肪食物过多的摄入人体,引起脂肪在人们体内堆积形成发的。因肥胖而引发的高血压形成不同于原发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由于肥胖人的脂肪组织大量增加,扩充了血管床,血液循环量相对增加,在正常心率的情况下,心搏出量要增加许多,长期的负担过重,左心肥厚,血压升高。

肥胖除了诱发高血压外,还会诱发糖尿病,糖尿病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进食过多、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活性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加快,导致血压升高。肥胖人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一定程度的水钠潴留,又进一步增加了循环量,加剧了血压升高。高脂血症恰恰是可以诱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病。血脂高是肥胖的必然伴侣。高脂血症是指血中甘油三酯与胆固醇的增加。肥胖者体内脂肪增加,血液中脂肪也会相应增加,所以,中重度肥胖者一般还会伴有高脂血。

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有研究显示,超重在10%以内时,高血压发生率为10.3%,仅比正常体重的人略有增加;超重10%-20%时,高血压发率为19.1%,相当于正常体重人群的2.5倍;当超重30%-50%时,高血压发生率高达56%,为正常体重人群的7.2倍。换句话说,有中度以上肥胖的朋友有一半以上可能会得高血压。

如何控制体重

我们要有合理膳食,调整饮食结构,以控制体重为目标。膳食需要多样化,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节制零食,少吃油炸高脂食品等食品,多吃些糙米、杂粮、面食以及含纤维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另外,要坚持运动,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不要久坐不动,每天最好能有1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这有利于增强呼吸功能,确保心血管健康。同时,也要适当的舒缓压力,消除疲劳。体育锻炼还有利于增加骨质密度,加强神经肌肉的协调发展,增强免疫力。

因此预防高血压,适当的减轻体重,可有效预防高血压的病发,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诱发高血压从身边找原因

我们从身边了解到诱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大家就可以从生活中积极预防,让自己远离高血压的威胁。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病也紧跟在身边,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招来”了高血压。虽然说诱发高血压的因素有很多,但我们只要从身边找一下原因,就能够提前预防。

原因一:身体肥胖

现在生活质量是不断的提高,肥胖者也成为了一个让人烦恼的问题,然而它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的人用药物控制血压相对来说比较难一些,要剂量多一些才能得到控制。我国的人群研究结果无论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均证明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原因二:吃得太咸

虽然说吃得咸并不代表一定会患高血压,但有大量的高血压临床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食盐量都是较大的。吸收过多的钠盐很容易会使血压升高,而高钙和高钾饮食可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中国北方人食盐多于南方,所以北方的高血压发病率比南方高。专家建议,每天的食盐量最好小于6克,这样血压就能控制得更好一些。

原因三:吸烟饮酒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高血压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吸烟饮酒是最主要的高血压发病原因。事实证明,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吸烟者易患恶性高血压,且易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且尼古丁影响降压药的疗效。

原因四:精神紧张 心理压力大

这是高血压发病的又一个重要诱因,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过大,现在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这是因为长期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高血压发病。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者,例如IT企业、新闻工作者、医生护士等人群,这些人生活很不规律,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较大,加上缺少体力活动和锻炼,其发病率比正常人群要高。

我们从身边了解到诱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大家就可以从生活中积极预防,让自己远离高血压的威胁。

心血管等病成中青年杀手

如果年轻人能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16个字,就能让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减少一半。

今年以来,一则则让人痛心的消息屡见报端:5月,郑州电视台28岁记者刘建心肌梗塞离世;7月,百视通公司39岁首席运营官吴征患心脏病去世;9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40岁的陈天智脑出血逝世……“30年前,很少有中青年到医院看心脏病。但现在,就在我的病房里,每四个心梗患者中至少有一个在45岁以下。以北京为例,从1984年到1999年,35岁到44岁男性心梗死亡率增加了111%,现在的情况更糟糕。”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说。10月20日,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聚焦”这一让人揪心的社会 现实,在“重压下的青春——慢性病低龄化”的主题下,现场多位医学专家疾呼:慢性病低龄化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健康问题,中青年的健康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每年数百万人因慢性病早逝

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和《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显示:近年来我国中青年人群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心血管病为例,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病过早死亡的人数达到127万,相当于每天超过3400人因心血管病早逝。

“目前,我国人口中80%的死亡是因为慢性病,其中40%为心脑血管病。”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洪昭光教授表示,以动脉硬化、脑中风、心肌梗死为例,其形成一般是十几年、几十年的慢性过程。通常起源于童年,植根在青年,发展于中年,发病在老年。但我国现在提前了,儿童得成人病,成年人得老年病,导致我国人口平均健康寿命比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少10年。

更可怕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年轻肿瘤患者也迅速增加。湖南省肿瘤防治办主任刘双喜介绍,“现在不少十几岁的女孩子都患上乳腺癌、宫颈癌,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重压导致中青年慢性病高发

吴军化名今年27岁,是武汉大学的毕业生,现在北京中关村附近一家IT公司上班。每天中午,他通常去快餐店点薯条、汉堡和一大杯可乐。吃完饭,他习惯抽几根烟,“公司规定,办公室不许抽烟。下班后,我最喜欢回租的房子里上网。每天基本上没时间锻炼,周末有时还需熬夜加班,一年到头也没休假,经常身心俱疲。减压的主要方法是和同学一起喝酒聚餐。”

跟吴军一样,城市里许多中青年都过着这种典型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胡大一教授说,大量吸烟、经常熬夜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到了35岁至45岁,最易突发心梗。另外,酗酒、高糖饮食、久坐不运动、生活节奏紊乱,容易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它们都是损害寿命的罪魁祸首。

中青年这种快节奏的不健康生活,一部分是自己的选择,但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大环境。国家旅游局今年发布的休闲绿皮书显示,中国中产人群中“近九成认为自己过劳”,80%以上的人感觉工作压力大,有28%以上的人认为压力已逼近极限。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白慧良说,前不久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大调查》显示,城市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 60%,真正意义的健康人仅占2.5%左右。现在很多中青年是在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换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前半生奋斗,后半生看病”,成为无奈的现实。

心理压力过大也会导致慢性疾病。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今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卫生论坛上表示,我国中青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已成社会广泛热点,他们一直处于疲惫状态,健康透支,身体体质在不断减弱,特别是心理压力高度紧张,过度焦虑,情绪波动引起和加重了心血管等方面的慢性疾病。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防控慢性病

“这些威胁中青年健康和生命的慢性病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要预防。”胡大一教授表示,“其中最重要的,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人类健康与长寿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占8%,环境因素占7%。

倡导运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男性总体力活动量在10年间减少了27.8%,女性减少了36.9%。胡大一 说,现在年轻人出门就打车,电梯、电视、网络普及,已没有什么体力活动。“饭后百步走”、“每天快走6000步”等都是健康的生活习惯。

减盐。胡大一说,30%的高血压是因为吃盐过多引起的,饮食过咸使人患高血压的几率增加,加重心脏负担,促发心力衰竭等。我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大大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小于6克的标准,北京地区人均食盐摄入量甚至达到了20克到30克。

控烟戒烟。吸烟是导致中青年心梗的最大因素。胡大一说,我国烟民达到3.5亿人,被动吸烟达到5.4亿,防控形势十分严峻,至少要做到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对年轻人来讲,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讲到‘健康100分’中父母遗传15分,环境17分,医生8分,生活习惯60分,60分里30分是心理健康。”洪昭光教授表示,如果年轻人能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16个字,就能让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减少一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金牌药师
  • 咨询

    李药师

    从业15年,擅长内科常见病、慢病用药及中医药问题咨询。
关注我们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号
  • 小程序
仁和药房网首页| 关于本站| 荣誉证书| 媒休报道|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