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药房网

仁和药房网 门户 保健常识 机能改善 查看内容

防止病从口入,不只是饮食卫生这么简单!

2018-11-1 09:01| 发布者: 天下第十三| 查看: 797| 评论: 0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通过饮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会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例达到数十亿例,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 要防止“病从口 ...
   “病从口入”,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科学总结。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摄入饮食。但是如果不注意食品安全和饮食卫生,不讲究饮食营养,就容易造成食源性疾病和营养不良,这就是“病从口入”。

    先说食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通过饮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会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例达到数十亿例,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美国食源性疾病的负担估计每年高达75亿美元。在澳大利亚,平均每天有1.15万人感染食源性疾病。据估计,全球5岁以下儿童每年约发生15亿次腹泻性疾病,导致180万儿童死亡,其中7成以上腹泻是由食源性致病因素造成的。全球各地连续发生的一系列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英国的疯牛病、日本的雪印牛奶事件等均引起世界范围的震惊。我国自1987年至1996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701万起,中毒45.3519万人,死亡3438人,病死率为0.76%,平均年发病率约4.2/10万。

    要防止“病从口入”,首先就是要预防食源性疾病,保证食品安全和饮食卫生,这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投入。政府部门必须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规划,目标是促进安全和营养食品,减少食品损失和保护消费者不受**变质食品的危害。食品企业的责任是确保应用适宜的食品加工工艺和技术,食品加工者应接受良好食品卫生培训。对于消费者来说,要讲究饮食卫生,确保家庭食品储存和烹饪过程中的卫生,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被污染的食物。这三方面的力量是构筑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公共卫生策略的重要基础,也是防止“病从口入”的根本保证。

    再说饮食营养问题。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贯穿从胎儿到老年的整个生命过程。美国健康财团主席海思德博士曾指出:“包括癌症在内的90%的疾病多与饮食不当和化学物质有关。”有人调查研究了营养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认为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都影响健康,成为某些疾病的诱因。因此,防止“病从口入”,食源性疾病,而且要讲究饮食的科学、合理与健康,讲究平衡膳食和科学配餐。

    平衡膳食是指膳食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膳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膳食的结构要合理,既应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应避免膳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紊乱。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它们必须由多种多样的食物来供给。要防止“病从口入”,就要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的需求。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够的热能维持体内外的活动;蛋白质可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矿物质参与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维生素可保证身体的健康,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膳食纤维可以维持正常的排泄及预防某些肠道疾病;水分能维持体内各种生理程序的正常进行。

    科学配餐就是要有合理的膳食制度,要合理安排一日的餐次,两餐之间的间隔和每餐的数量、质量,使进餐与日常生活制度和生理状况相适应,并使进餐与消化吸收过程协调一致。膳食制度安排的适当,可以协助提高劳动和工作效率。按照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正常情况下,一般每日三餐比较合理,两餐的间隔以4~6小时合适。各餐数量的分配要适合劳动需要和生理状况,较适宜的分配为:早餐占全天总热能的25%~30%,午餐占全天总热能的40%,晚餐占全天总热能的30%~35%。科学配餐既要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又要有各种营养素满足机体的需要。缺乏某些营养素,特别是微量元素,身体就可能患病,如心血管的发病就与脂肪过量和钾、镁、钙、钴等元素缺乏有关。

总之,我们不但要注意食品安全和饮食卫生,而且要讲究平衡膳食和科学配餐。只有这样,才能全面防止“病从口入”。 

仁和药房网(仁和网上药店)线上交易,线下实体药店供货配送,100%正品保证,买药就上仁和药房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金牌药师
  • 咨询

    李药师

    从业15年,擅长内科常见病、慢病用药及中医药问题咨询。
关注我们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号
  • 小程序
仁和药房网首页| 关于本站| 荣誉证书| 媒休报道|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5-2019 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京C201600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32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41574号 京ICP备10054530号-1移动版

返回顶部